《从奴隶到将军》观后感「老电影观后感八从奴隶到将军」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96更新:2023-04-28 05:17:51

《从奴隶到将军》是一部很著名的老电影,拍摄于1979年,片中主人公罗霄是以我党36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将军为主要原型,剧中大的情节基本都与罗炳辉生平相符,包括他1915年参加滇军,参加护国讨袁和北伐战争,率部起义参加红军,参加长征到陕北,抗战时期在新四军工作,1946年病故等等。

不过,本片毕竟是一部文艺作品,虽然总的框架是罗炳辉事迹,但具体情节是虚构的,这些虚构大部分出于艺术需要,很正常;也有一些情节囿于当时思想环境束缚,虚构的不尽合理;有的则跟作者历史水平有关,属于明显的bug。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

一、合理的虚构:

1、 罗炳辉先后结过三次婚。第一个妻子叫李桂秀,是老家的包办婚姻,罗参军后两人就失联了。第二个叫杨厚珍,江西瑞金人,1927与驻扎在赣州的国军第三军营长罗炳辉结婚。1929年跟随罗炳辉起义参加红军。长征时是中央红军的30名女战士之一。一、四方面军草地会师后,罗率9军团随四方面军南下,杨则跟党中央北上到达陕北,在尚未与罗炳辉离婚时就生下别人的孩子,罗炳辉到陕北后两人离婚。第三个妻子叫张明秀,四川人,是四方面军女战士,到陕北后经何长工介绍与罗炳辉结婚,解放后一直在上海卫生部门担任领导。影片为了使剧情更加精炼,把几位罗夫人的事迹合并为一,减少了不必要的枝节。

2、影片中陈毅从罗霄参加红军起就是他的领导,一直到他病逝。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红军时期陈毅与罗炳辉并无特别密切关系,两人只是短暂在一起共事过,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同单位,两人级别也差不多。新四军时期接触多一些,罗是陈毅下级,但很多时间两人是各守一摊。影片中的陈毅只是一个符号,代表了罗霄的上级领导,就如同郝政委一直当罗霄政委一样,都是为了使剧情更连贯更精练。不过郝军作为我军高级干部,亲自跑到敌占区当探子则不合乎常理。

3、影片中的两大反派苏长官、黄大阔也是如此。他俩从云南到新四军一直都是罗霄的敌手,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红军时期,江西既是红军的主要活动地域,又是滇军首领朱培德地盘,所以罗炳辉与滇军有所交手。但抗战时期,新四军面对的主要是顾祝同的三战区和安徽的桂系,并没有遇到滇军。还有,苏长官屡屡提到老主公,这个老主公如果是指朱培德,那么罗霄结婚时,朱才30多岁,不可能被称为老主公,如果是指唐继尧,唐1927年就下台了,也不可能在红军时期还提他。当然,这些虚构都是艺术创作需要,是合理的。

4、罗霄红军时期被撤职降为马夫,是其他红军将领的经历,比如萧劲光就曾被一撸到底,罗炳辉从未这么降职过。罗霄在新四军时期的反顽作战,情节更像是陈毅粟裕指挥的郭村、黄桥战斗。所以,罗霄是众多我军将领共同形象的代表。

二、不合理的虚构:

1、影片把罗霄设置为彝族娃子,当时的彝族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罗霄是被统治者,算是奴隶,所以影片起名叫《从奴隶到将军》。但这其实大有问题,罗炳辉并非彝族人,而是云南彝良县的汉人,贫农出身。编剧可能是根据彝良县这个名字,灵机一动,就把罗霄这个角色设置成彝族奴隶,还让他娶个彝族女奴隶做老婆。由于罗霄主要经历来自罗炳辉,于是影片上映后很多人被误导,以为罗炳辉也是彝族奴隶,一提起他就称他是从奴隶到将军,但他既非彝族也非奴隶。这种说法流传几十年了,实在是误人不浅,这都是电影惹的祸。文艺作品可以虚构,主人公是什么民族也无所谓,但涉及到重要历史人物,还是应该慎重。

2、前面提到的大反派苏长官、黄大阔从云南一直与罗霄斗到江南,从北伐一直斗到新四军,黄大阔后来还叛变当了汉奸。其实,新四军反顽反的是江苏的韩德勤和李长江,后来投靠日军当汉奸的也是李长江。滇军虽然十年内战时期与红军多次作战,但抗战时期滇军并未与新四军作战,他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没有一个高级军官当汉奸,还出了很多抗日烈士,比如牺牲在中条山的国军第三军军长、朱德老同学唐淮源。影片把滇军将领黄大阔处理成汉奸对滇军不够公正。当然,这有点较真。剧中的黄大阔已经不是滇军的代表,而是国军中腐朽势力的代表了,这样描写也行吧。

不过,黄大阔原为烟土贩子,后来参加滇军,按他的身份,当军队的经理处长可以,当参谋长是不行的,因为参谋长必须懂军事,那可不是摆设,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干的。编剧之所以让他当参谋长,是受老电影影响,老电影里敌人参谋长都是最坏的。

3、由于影片拍摄较早,受当时思想观念影响,有些僵化教条,过于强调阶级差异和阶级斗争。比如描写滇军内部只要是穷人出身就一辈子只能当副职,事实并非如此,罗炳辉就一直是正职,而且唐继尧朱培德都很赏识他。片中其他滇军军官因为罗霄是奴隶出身而瞧不起他,也太僵化。旧社会有个俗语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有钱人都不愿意让孩子当兵,既怕吃苦又怕死,所以当兵的大都是穷人,很多军官都是从穷士兵一步步爬上去的,只不过爬上去之后,有了既得利益,立场和思想观念才发生变化。影片对这方面的描写失之于简单化。

4、影片中有一个情节,罗霄在没参加红军之前看报纸,上面有日军侵略东三省的报道,那应该是1931年后的事了,但罗炳辉是在1929年起义参加红军的。如果按文艺作品允许虚构的话,这不是问题。如果按罗炳辉真实历史的话,这就是个bug。还有,罗霄红军时期只当过师长,而罗炳辉当过军团长,这也是可以两说的。

5、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红25军程坦、刘华清根据民歌改编的,那时的中央苏区部队不可能会唱。不过一般观众并不了解这些细节,倒也无关大局。

三、几处bug

1、影片中为了表现罗霄亲共,崇敬毛泽东,让他读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湘江评论》1919年创刊,只出了一个月就被张敬尧封杀了,罗霄肯定是找不到的。

2、罗霄准备带索玛和孩子参加红军,心情高兴,一边骑马一边唱歌颂毛主席的彝族民歌,但1929年毛泽东还没当主席呢,即便是1931年之后,被临时中央架空的毛泽东也不可能作为中共代表被老百姓编歌颂扬,远在云贵川地区的彝族老百姓压根就未必知道毛泽东这个人,这种个人崇拜至少提前了二十年。

3、影片中两次出现AB团,影片中的这些AB团分子就像后来的军统特务一样,横得很。其实,AB团只是大革命时期在江西短期存在过的一个反共组织,1927年初就解散了。编剧这么写,倒也不是为中央苏区反AB团宣扬,只是对历史了解不够罢了。

四、下面再聊聊罗炳辉其他情况

影片对罗霄参加长征的经历几乎没有提及,只用几个雪山草地的镜头一闪而过,就直接奔抗战了。编剧这么写是有原因的。罗炳辉参加革命后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长征后期。一四方面军草地会师后,罗炳辉率9军团分在左路军,受张国焘朱德指挥。中央单独北上后,张国焘搞分裂另立中央,发动全军批判毛周张博。除了四方面军将领外,一方面军将领反对中央态度最激烈的就是罗炳辉、何长工、李卓然、邵式平四人。由于为尊者讳,这件事后来一直被尘封,所以人们不知道罗为何对毛主席有那么大意见。据我分析,长征途中9军团经常单独行动,执行牵制敌军、掩护主力的任务,很艰苦,也很危险。有一次九军团负责殿后,任务完成后中央要他们赶紧与主力会合,但他们赶到河边时,桥却被前面的部队炸毁了,他们只好单独行动。罗炳辉是否因此不满呢,认为中央军事指挥有问题,中央不重视9军团,不在乎9军团死活等等。罗炳辉这次反毛投张后果很严重。虽然因为他军事水平高,战争年代正值用人之际,职务没受多大影响,但在中共七大上,他没有当选中央委员,连候补都不是,这就不同寻常了。论打仗,他的指挥艺术炉火纯青,战绩显赫;论资历,他是新四军2师师长,当年他当军团长时,粟裕黄克诚只是军师级干部,李先念谭震林张鼎丞也不比他级别高。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是对他一四方面军分裂时的表现做出的惩罚。

影片最后一场戏,罗霄牺牲前交代,他死后不要给部队添麻烦,就地掩埋,埋在他战斗过的地方。组织上按照他的遗嘱做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的罗炳辉结局是相当悲惨的。他牺牲后被埋葬在临沂。1947年,国民党83师打过来,他们把罗将军的坟墓扒开,用绳子捆着将军遗体,倒吊在树上当靶子打,用粪叉子往身上插,还用绳子拉着身子一提一放地往地蹭,然后放下来,拉着在田野里狂奔。在对遗体进行惨无人道的摧残和凌辱后,曝尸于沂河岸边,将军的一条大腿被挂在树上,其情景惨不忍睹。国民党如此没有人性,丧尽天良,不灭亡天理难容!

本片1979年上影厂摄制,编剧梁信,导演王炎。军事顾问谢中光是开国大校,时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也是老红军,参加红军甚至比罗炳辉都早。

演员有杨在葆、吴喜千、郑星、张金玲、郑嘉森、李纬、严翔、邵万林、徐才根、倪以临、施锡来、冯淳超、叶志康、凌云,客串演员有达式常、李兰发、杨宝河、张芝华、茅为蕙、曹铎、刘之冰。

其中张金玲演的很好,成长过程很有层次感,给本片增添不少色彩。还有个刘之冰,这么早就演电影了也有点出乎我意料。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