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荣光•张国焘(74)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74更新:2023-04-28 06:31:15

俄界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严厉谴责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抗拒中央的严重错误,同意暂不给张国焘做组织结论,并要求在1、3军加强教育解释工作。

经过热烈讨论,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即:

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二日于俄界)

听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之后,政治局同意已经采取的步骤及今后的战略方针。并指出:

①四方面军领导者张国焘同志与中央绝大多数同志的争论,其实质是由于对目前政治形势与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有着原则的分歧。

张国焘

张国焘同志从对于全国目前革命形势的紧张化,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积极侵略而引起的全中国人民反日的民族革命运动的高涨估计不足,更从对于中央红军在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中及突围后的二万余里的长征中所取得的胜利估计不足出发,而夸大敌人的力量。

首先是蒋介石的力量,轻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红四方军的战斗力,以致丧失了在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南部创造新苏区的信心,主张以向中国西南部的边陲地区(川康藏边)退却的方针,代替向中国西北部前进建立模范的抗日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布尔塞维克的方针。

必须指出张国焘同志这种机会主义的倾向,于胜利的粉碎四川敌人对于通南巴苏区时已经开始形成。目前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公开违背党中央的指令,将红四方面军带到在战略上不利于红军发展的川康边境,只是张国焘同志的机会主义的最后完成。

②造成张国焘同志这种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的,除了对于目前形势的机会主义估计外,就是他的军阀主义的倾向。

这种倾向表现在张国焘同志不相信共产党领导是使红军成为不能战胜的铁的红军的主要条件,因此他不注意去加强红军中党的与政治的工作,不去确立红军中的政治委员制度,以保障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相反的,他以非共产党的无原则的办法去团结干部。他在红军中保存着军阀军队中的打骂制度,以打骂的方式去凌驾地方党的政权的与群众的组织,并造成红军与群众间的恶劣关系。

此外。他以大汉族主义去对待弱小民族。这种军阀主义倾向是中国军阀制度在红军中的反映。这种倾向,使英勇善战的年轻的红四方面军,在其向前发展上受着莫大的障碍。

③由于张国焘同志的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的倾向,所以他对于党的中央,采取了绝对不可容许的态度。他对于中央的耐心的说服、解释、劝告与诱导,不但表示完全的拒绝,而且自己组织反党小团体同中央进行公开的斗争,否认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组织原则,漠视党的一切纪律,在群众面前任意破坏中央的威信。

政治局认为,张国焘同志这种右倾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的倾向,是有着他的长期的历史根源的。张国焘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内,犯过很多机会主义的错误,进行过不少派别的斗争。

四中全会后一个短时期内,他虽是对于当时改造了的中央表示服从与忠实,但他对于自己过去的错误是并没有彻底底了解的。因此在他远离中央,并在长时期内脱离中央的领导之后,又产生了新的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的倾向。很明显的,张国焘同志这种倾向的发展与坚持,会使张国焘同志离开党。

张国焘故居 1999年夏作者摄

因此,政治局认为必须采取一切具体办法去纠正张国焘同志的严重错误,并号召红四方面军中全体忠实于共产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同这种倾向做坚决的斗争,以巩固党与红军。

这一决定当时只发给党的中央委员。

此决定深刻揭露了张国焘的错误及其根源,指出“四方面军的领导者和中央绝大多数同志的争论,实质是对目前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估计上的分歧。张国焘夸大了敌人的力量,以致丧失了在抗日前线的中国西北部创建新苏区的信心,主张向中国西南部的边陲地区(川康藏边)退却的方针,决定还指出,张国焘严重的军阀主义倾向。不相信共产党领导是使红军成为不可战胜的铁军的主要条件。他组织反党小团体与中央进行公开的斗争,对党中央采取了绝对不可容许的态度,决定号召红四方面军全体忠于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以巩固党和红军的统一。

会议还讨论了组织问题,同意彭德怀缩小部队编制的意见。决定:

❶将北上部队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副主任;

❷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和林彪组成的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

❸成立编制委员会,负责部队的改编工作。

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是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系统地揭发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和罪行,及时地调整了战略行动方针,对于保证长征的全部胜利和最后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连载)

《短暂的荣光》--记中共创始人之一、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工农红军总政委张国焘。这是作者20多年前就已经釆访整理完成的书稿,当时某省出版社也拟定出版,但因某些原因未如愿。今根据头条平台特点,重新整理,敏感问题有删除,但作者本着能发表则发表,不能发表就作为书稿留存,欢迎喜欢历史人物的读者诸君私聊,在评论区勿言、讨论关于政治等敏感话题。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