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与满江红电影大师的个人影史与类型化叙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83更新:2023-04-28 13:27:18

如果尝试评价2023年春节档之于中国电影发展意义的话,社会的外部因素或许要更大于电影本身。尤其值得探讨的是电影《满江红》,在大年初一上映,并在大年初三实现票房逆跌,成为榜首之作,口碑也迎风而上,为本年度中国电影市场的复兴贡献了重要的力量。需要强调一下,本人无意也无力去揭示网络热议的关于电影发行背后的权力博弈和商业厮杀使用了哪些鬼魅伎俩,本文主要是想尝试从张艺谋导演个人影史的角度,解读一下关于电影《满江红》之所以成功的一些原因,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可以随便喷。

首先,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群体中的翘楚,他出身于摄影师,因此在他导演的影片中,造型一直大于叙事,对于画面、彩色、光影的重视也超过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说的严重点就是形式要大于内容。当然这里不是说张导电影中没有人物和故事,因为他毕竟不是当代艺术家和实验电影导演,与这二者相比,张艺谋导演还是非常循规蹈矩的,只是摄影师出身的导演,一般情况下对于电影观念的理解与普通导演相比还是有所区别。以张艺谋导演作品中的色彩为例试做分析,在他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影片最后一幕被染成漫天的红色,看着非常的瘆人,也很震撼,更成为中国电影史的经典画面,就这一片红的画面便可以做出无数的电影研究论文,红色也成为张艺谋影片中经典的色系。后来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又以男性的权力和欲望的象征符号出现在银幕,一座方方正正的灰色院落,成为封闭和压抑女性的牢笼;《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色辣椒,是支撑秋菊能够不断进城上访的经济来源;《菊豆》的故事更是发生在染坊,色彩对伦理秩序和情欲斗争的隐喻和张扬,让追求纯色渲染的张艺谋更有了更便利的发挥空间。在新世纪到来的阶段,逐渐向大片制作转向的张艺谋,不仅对色彩和造型的追求没有消解,更是将纯色系的使用发挥到极致,甚至有些影片中的大红大紫和大绿显得过于艳俗,使色彩游离于画面和故事之外。相关案例诸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三枪拍案惊奇》等影片。但是这并不妨碍张艺谋作为拿过国际A类电影节奖项的导演艺术的成就,他成功将这种闪亮的光影和色彩造型手艺,挪用到了舞台表现。由此,张艺谋成为没落中的第五代导演解决再就业问题中最成功的案例。我们知道,舞台艺术,尤其以晚会、实景演出、庆典等为代表的舞台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形式感和仪式化,至于故事和情节,大多由观众脑补即可。因此,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导演终于成为既享有国际声誉,又担当了国内最顶级舞台的跨域导演。

其次,历史的进程。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文化反思,九十年代的好莱坞冲击和新世纪的模仿与崛起,终于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话语权和市场发展。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制作虽然也曾拥有一些辉煌的成就,但是在特殊的制作体制和文化上的相对主义,使得中国电影的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因此,第五代导演另辟蹊径,自觉背负期民族、文化、历史等大议题的自反,成为国际电影节的宠儿,不断斩获各类大奖,让西方文化以优越的姿态对东方文明的自我践踏进行嘉奖,并大加鼓励。当然这里说的或许有些危言耸听,或许第五代批判的还不够深入,今天社会中的某些封建和落后的思想依然流毒,这是另外一个话题,需要另开炉灶,单独讨论。九十年代好莱坞大片的引入,让无数中国观众无不倾倒,包括电影导演都留下了艳羡又嫉妒的眼泪和口水。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钱包鼓起来的中国人,在世纪之交就开始跃跃欲试,着手制作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等影片在万众期待中隆重登场,又在骂声中黯然摸索,努力调配出适合中国观众口味的风味佳肴。不难发现,在这个历程中,张艺谋导演始终站在中国电影舞台的中心,即使被骂,也是首当其冲。可以说,张艺谋导演即顺应了历史的进程,又没有放弃个人的努力。

因此,为了独领风骚几十年的初心,张艺谋导演不断尝试,在艺术与商业中盘桓,在个人追求与市场适应中探索,一会商业、一会艺术、一会风格、一会类型,急市场之所急,想观众之所想。大师的帽子在艺术失败时是负担,但在商业成功时是招牌,显然张艺谋找到了不为帽子所累,又能让帽子不飞的路径。他需要的就是能够支撑起他形式的内容。

如果说影片《一秒钟》还残留着张艺谋导演对深度、反思与文艺的执迷的话,那么这些概念或许是张艺谋导演对电影作为艺术表达的誓言,电影是他的生命与热爱。可是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即便是被拍成电影的图像,印制成胶片,也是很容易损坏,甚至还会遗失,随风而逝。于是起誓之后,他便投入到了类型叙事与商业套路的探索之中,不在纠结于电影化的个体,以及个体电影艺术的高峰。其实,类型叙事与商业套路与电影艺术并不是背道而驰,而恰恰是电影的重要构成,要不然好莱坞如何能雄霸全球?真正在类型和商业中做出名堂的导演,也是无愧于电影大师的称号。于是《坚如磐石》、《狙击手》、《满江红》应运而生。这三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特点,编剧都是陈宇,曾经是导演出身的编剧和教授。《坚如磐石》是陈宇与张艺谋合作的第一部影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如期上映,因此无法展开讨论。尽管没有上映,但是张艺谋依然与陈宇又合作了后面两部片子,说明张对陈的创作是非常满意的,且《狙击手》的成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而《满江红》的又一次成功,证明他们二人的合作已经迈向了另一个高度。曾经有一个导演说过:一个导演拍一部成功的片子不难,难的是能拍出一系列成功的片子。这句话应该可以用到编剧陈宇的身上,三部成功的片子,至少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编剧中的地位。陈宇教授曾经导演过由黄渤主演的大银幕影片《蛋炒饭》,这部影片客观的评价是中规中矩,票房和口碑均无太大的波澜,豆瓣评分是7.0,对于青年导演来说已经做到很不错的成绩。其后,他又指导了北大宣传片《男生日记》、《女生日记》和《星空日记》,这一系列洋溢着青春和梦想的短片电影在当时的网络宣传和微电影界收获很好的口碑。后来陈宇导演又涉足网络大电影和网剧的制作,可以说始终在中国影视业的内容创作的第一线,并与时代话语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的频率。因此,张艺谋与陈宇的合作,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值得一说的是,张艺谋与陈宇的合作,编剧的理念并没有因此前的标签和名头而受到压制和淹没。《狙击手》是一部严格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这一经典的舞台剧叙事方式,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发挥重要功能,并严格恪守,显得十分有趣。由此,《狙击手》与同时期上映的同题材、大制作的电影在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上显现出出巨大的差异,并表现得清新脱俗。观众对作为第五代导演出身的张艺谋也有了不一样的评价,历史的包袱和主旋律的窠臼都被巧妙的叙事手法所转化,而且让人感觉恰如其分。影片中小人物的英勇和小战场的斗智都已不再是大事件的注脚,而成为真正感人的叙事。显然在电影《满江红》中,然张艺谋又将这种叙事与他惯用的形式进行了适度的调配,“红”是他的标签,而故事中的灰色大院,又一次成为电影的重要空间和叙事舞台。这一次与古早之前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一样,虽然故事都是以灰暗、压抑的大院为活动空间,男性掌权者却不再以虚幻魅影的形式存在,《满江红》中的最高权力执掌者秦桧,是实体与魅影的结合。电影的故事时间发生于天亮前的一个时辰,因此低照度、高饱和的色彩,以及斑驳的光影又可以被肆意泼洒,这是摄影中的“魔术时刻”,主人公也与影片《魔术时刻》中的黑帮小卒的塑造一样,是一个行为放浪、信口雌黄的兵痞。电影主人公的这一形象也与很多网剧中的小镇青年一样,幻象的是“打打杀杀”的大事业,但是行动上更不登大雅。《满江红》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词阙,岳飞抗金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因此,电影《满江红》在故事创意上面临着落入俗套的挑战,历史故事既不能陷入历史事实的复述,又不能违背历史的走向,显然创作者早已抓住了这种期待心理,并在电影的宣传阶段就牢牢锁定了大家的注意。因此,古装、悬疑和喜剧的类型杂糅,很好地挠在了消费者心头的痒痒肉,电影《满江红》的故事本身,已经成了悬疑。

影片上映后,有评论批评演员的演技,说大多数演员几乎都是在各自的舒适区内表演,并没有挑出以往的表演模式,沈腾的一惊一乍的神经喜剧,岳云鹏的耍贱卖萌,易烊千玺的用力和呆滞。事实上,说的严重点,导演和编剧可以也是这样,导演对影片空间、光影、色彩的设定,尤其饱受批评的女性观;编剧的小人物视角,剧情的中的反转,三一律的严谨恪守等等,都是将各自擅长的东西。可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以获得讨好的结果,总比做不擅长的事情还想获得好的结果要来得更现实一点。事实上,《满江红》最大的问题,或许就在于时长过长,为了把反转的问题阐释清楚,而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节奏的拖沓,因此消解了悬疑的紧张感,而导致观众的疲惫。这部影片与《狙击手》在气氛营造上颇为相似,一上来即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主人公被扔进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任务之中,且具有时间的紧迫性。这是好莱坞编剧法的经典模式。显然,中国电影人在探索类型化叙事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实习生的阶段,逐渐变得专业。回望一下近年来所有成功的国产影片,无不是对好莱坞电影模式的努力实践,类型叙事、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事实上,好莱坞更成功的一点,还有待中国影人去超越,那就是看完好莱坞大片之后,全球观众的家国情怀中,国族的身份产生错位和位移,自己的国族认同会被偷换为美国。回到电影《满江红》,小兵张大带领的一伙人,在秦桧入住的大院中实施对他本人的暗杀,在影片最后我们会得知,这次进攻,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杀人而是诛心,这里诛心不是贬义,而是影片叙事中最值得夸耀的创意。影片的开头给观众的印象会是案件的调查式的剧情推进,而后面揭示出这是一次针对秦桧的自杀式的围堵。影片一开始,秦桧命令亲兵副统领孙均带着嫌疑人张大去找完颜宗弼给他的书信,他身边的人以为他怕信件内容流传出去,事实上他更担心的是信件本身。因此,当丞相府总管何立说出这一点后,他夸奖了他的进步,这也预示着张大等人悲剧命运的结局。同时,随着张大调查的深入,一个又一个嫌疑人被挖出来,并很快被杀死。到影片的后半段观众会发现他们都是张大的同伙,那么张大挖掘出自己伙伴的动机的合理性,就在于同伴被抓使张大能够取得秦桧的信任而接近他,进而胁迫他。故事后期,角色的核心任务便发生了转移,任务的执行者由张大逐渐变成了孙均,而孙均却是一个可疑的人物,从故事的前半段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了职位升迁而不择手段、六亲不认的人,那么他是否可以被信任,以及故事中行刺秦桧的任务是否能够完成,是影片设置的最大悬疑。其实了解历史的人都明白,秦桧最终不是被刺死的,那么故事层又与历史的事实层形成了张力。电影故事的情节在“绝望-线索(信心)-再绝望-再找到线索(信心)-又绝望”的模式中不断升级,吊足观众的胃口。每一个情节的推进都要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张大和他的同伙以牺牲铸就伟大,那么关于张大的谜底的揭开,是在孙均对张大施以严刑时,掀出了他后背所刺的“精忠报国”四字。岳家军的士兵人人效仿岳母刺字的行为,因此他们是岳飞精神的分身,并为使岳飞的爱国之魂能够延续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这一情绪在影片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渲染,这或许是影片为了制作情节的紧张,必须在故事一开始来就进入正题所致;也是因为悬疑效果,导致无法在张大的身份上问题上埋藏更多的伏笔。因此,身为岳家军的张大和他伙伴们,尤其丁三旺在牺牲的那一刻,并没有得到观众太多的共情。

按照好莱坞的编剧法则,影片的高潮应该是放到最后的段落,且是在巨大的反转之后才能进入到故事高潮。因此,这个反转就是刺杀行为变成了胁迫,胁迫秦桧背出岳飞的《满江红》,至于秦桧替身的使用所造成的又一次情节反转,可以看作是高潮之后的余韵,也是为了逻辑的合理以及情绪的统一。故事线与历史事实线进行了戏剧化的吻合,并与观众在历史中已经获得的民族情绪进行了合奏,于是电影中全军复诵《满江红》的情绪之饱满,甚至溢出银幕之外,形成观众跟着宋兵将士一起朗读的互动场景。这可能是互动电影的最高境界吧,只是过于感人。

可以说,电影《满江红》的很多情节设置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称得上一部匠心之作。这部影片首先是一部编剧的教科书,将陈宇教授的叙事动力学发挥到极致。其次,剧情很好地支撑了导演的造型和空间观念,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尽管这部电影可能算不上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大师手笔,但至少是电影艺术大师在类型化创作上的成功案例。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