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镜头语言「在李安的电影中他如何用画面分割与多重影像呈现分裂的知觉」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99更新:2023-04-28 22:29:34

在《塞尚的怀疑》中梅洛-庞蒂提到,塞尚完成一幅静物画要画100多次,所以对我们而言他的作品“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其绘画的尝试和接近”。

而电影也是如此,在李安的电影历程中也做过许多冒险,他也在不断用不同方式来接近和印证电影的本质,当然这些冒险和尝试带来的结果也未必都能如愿。

电影毕竟具有工业的、商业的属性,这些作品在李安自己眼中也总是“好坏杂陈”、总有残缺。

虽然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但李安从不停止这种探索,他希望不断带给观众新鲜的感觉,李安在技术和艺术上的不断尝试其实最终是一种知觉的实验。

李安在《绿巨人浩克》和《制造伍德斯托克》两部影片中,尝试使用分割画面、多重视角的方式进行表现,这种多重影像给观众知觉带来的新的刺激和挑战。

下面以《绿巨人浩克》为例,从知觉的角度理解李安的这一技术实验以及为何这一实验最终效果不佳。

《绿巨人浩克》是漫画改编作品,采用画面分割的方式一方面是对漫画形式的模仿,另一方面李安观察到年轻一代人们知觉方式的变化,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当代人更加能够在同一时间接收多重信息。

因而他也希望“通过多重画面提供更多的信息”。

首先,漫画的表现形式就是对动作和关键信息的定格而非运动影像,通过画格大小、构图动势、对白框位置、速度线、色彩对比等画面空间布局进行视线引导,使观众在不同画格视线停留时间不同从而形成节奏。

当然,观众可以自主决定阅读时间,回看或跳跃,这是由漫画的媒介特点决定的;而电影作为影院观看的运动影像,观众无法暂停、回看,或是选择在一个镜头的停留时间。

因此影片节奏完全由导演掌控,这种节奏会与观众的知觉相遇,当某个镜头时间太长可能会滞约运动感,当某个镜头出现适当观众会感到愉悦……

那么在电影中尝试漫画这种完全不同媒介性质的表现形式,就不止是单纯分割画面这么简单。

对漫画形式使用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是2019年上映的动画影片《蜘蛛侠:平行宇宙》,影片进行了诸如翻阅漫画书式闪回、漫画对话框、速度线、音效字的加入等尝试。

通过比较能够更好的理解《绿巨人》所创造的多重画面在知觉上的失利。

《绿巨人》中的多重影像,有时是突然同时出现又向不同方向消失的多重画面,虽则画面是同一时间的不同视角,左上、右上、左上画面是不同视角的直升机。

中下的画面是军方行动的全景,右下则放大了一组军用车,但并没有像《冰风暴》那样呈现出立体派的知觉效果,因为电影并非静止的画面,而是在时间进程中整体的展现给观众知觉,我们无法暂停细看每个影像,而这里单看每个画面的信息都不够明确直接。

例如左下的直升机正面仰视视角,由于深色的箱子遮挡了直升机形状,很难一眼辨认出是什么物体,而每个画面还有着各自不同方向的运动。

左上角镜头下摇展示飞机卸下箱子,右下画面镜头左摇至另一辆装甲车,这样一些画面在短时间内同时出现带来信息的冗余,这使得观众观看时无法由知觉直接感知,而需要调动更进一步思考重组才得以理解。

但是我们知道,电影是知觉的而非思考的。

相比之下,《蜘蛛侠:平行宇宙》中出现的一次画面更多的多重影像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主人公走在学校感觉似乎每个人都议论和嘲笑自己,这里不同人物的脸部或身体特写逐渐出现直至铺满屏幕遮盖住主人公原来所处的真实空间,就像这些“脑海中的声音”越来越大的过程。

同时背景中不同画面的传递的信息更为简单直接且一致,风格化的高饱和绘制则使得背景与主人公分离开来,主人公对这些议论和嘲笑的感知才是这一镜头的知觉重点。

《绿巨人》中还有一种多重影像是画框间放大缩小交替出现,左上、右上、右下的画面逐渐退出左下一个被遮挡的画面逐渐放大至沾满画幅。

虽然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视觉引导,观众的知觉会跟随画面的消失和出现而转移,但这种放大缩小、出现消失却让观众强烈的感知到画框的存在,削弱了虚构作品的可信度。

这样的分割画面的使用在影片的进程中也是相当突兀的,打断了影片的节奏,没能融于《绿巨人》的“愤怒与恐惧”的整体知觉中。

而反观《蜘蛛侠:平行宇宙》中的分屏画面,三格画面的出现和消失有时序差别,中间一格随着人物右移先行消失,观众视线被带至右边,因此随后消失的是最右一格,而当其中一格运动时,其他画面处于定格状态。

观众知觉不会被分散,而是恰当的随着时间进程在画格之间转移,这里出现的分割画面与“平行宇宙”的整体知觉一致,且每个画面信息单一直接,通过定格和次序进行视线引导,能够在观众知觉中形成节奏。

当然,《绿巨人》拍摄于2003年,用数字技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创造出绿巨人本身就已耗费精力,在此基础上李安还要进行多重影像的实验,无法达成好的知觉效果也在所难免。

对于《绿巨人》中的多重画面,李安认为过去的剪接是时序上的,而他的实验是“空间上的剪接”,其实这也是李安的这次试验失败的根本原因,电影不是静止的图像,而是一种“时间形式”,观众随着观影过程形成一种知觉节奏。

另外,虽然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发展,年轻一代在知觉模式上有改变,但这是建立在媒介形态的差异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互联网携带的媒介特性使得人们能够以分散和碎片的形式进行知觉,例如流媒体的播放、网页与应用的多线程型信息处理方式等等,而电影虽则可以表现这种知觉方式的变化。

但其媒介形态却决定着“真正的电影格律”必然要建立在观众观影过程的知觉模式上。

无论是漫画形式还是互联网的知觉模式,我们都能发现“无法将表达物与表达形式分离”,而《绿巨人》中的多重影像并没有建立一个适合其影片整体的有效的知觉节奏,不过这种增加单幅画面信息量的方式也埋藏了其后高帧率知觉实验的暗线。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