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大报告「二十七大善无痕」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94更新:2023-04-29 01:57:34

二十七 大善无痕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王弼本)

善行者无勶(辙)迹,善言者无瑕适(谪),善数者不以梼(筹)(策)。善闭者无(关)龠(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圣)人恒善㤹(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材),是胃(谓)申(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资),唯(虽)知(智)乎大眯(迷)。是胃(谓)眇(妙)要。(帛甲)

我前面讲过,《道德经》讲“无为”,但不是求“无用”,相反是要大用的。一些学者不愿从“用”的角度去解释《道德经》,怕人学坏。然而,“用”也是因人而异的。君子之用与小人之用,其效不同。我们先以俗世之人的眼光,从一些小故事中解读本章。

一、善行,无辙迹。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瞒天过海”,说唐太宗亲征东辽,不敢过海,薛仁贵在船上造了一座小镇模样的建筑,把唐太宗忽悠上船,到岸后,太宗才恍然大悟。这就叫“善行,无辙迹”。意思是说:善于做事的人,事功之后,不留痕迹。苏秦暗助张仪高位事秦,一对书生换得天下20余年的太平;冯翼战后不与别人争功,藏身树下,终封“大树将军”……这些都是君子之用。

当然,小人也做了许多不留痕迹的事,李林甫是此类人中的佼佼者。唐玄宗时,李林甫任右宰相,李适之为左宰相。李适之性格直率,玄宗也很信任他,李林甫想扳掉李适之。一次,他故意在聊天的时候说,华山附近有金矿,开采出来国家就富足了,可惜皇上不知道。李适之信以为真,上朝时就建议皇帝开采。玄宗没有听说过此事,问大臣,李林甫回答,这事早就听说了,但是因为华山是陛下的根本,王气所在,不易惊动,所以压根就没有想过开采的事。玄宗听了,深感李林甫大局观强,处处为皇帝的事业着想,十分高兴。李适之却哑巴吃黄连,日渐失宠,只能事事退让。这就是小人之用。所以,有人说,修为不够,学《道德经》易为小人。

二、善言,无瑕谪。

“瑕”,《说文》瑕,玉小赤也。这里指玉上的斑点。

“谪”, 《说文》罚也。扬雄方言三“谪,怒也”,郭璞注:“相责怒。”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言谈的人,不指责别人的过失,别人也就难以指责你的过失。其实真正的善言者,最好是不言,你不乱说话,别人也就无法从你的话中找出漏洞。第五章说的“多言数穷”也是这个道理。汉代的“万石翁”石奋可以算得上是“善言者”。子女犯了错,老人家一句话不说,饭也不吃,就把自己关进了书房里。这一下,儿女们就慌了,赶紧找原因,纷纷指责犯错者。多聪明,你不骂,别人替你骂,骂错了,也不是你的错,对不对?

还有个故事,也蛮符合这个道理:汉武帝的奶妈犯了错,要重罚。奶妈于是去求东方朔帮忙,东方朔说,皇帝审讯你时,你什么也别说,判完罪,把你押走时,你走几步回回头,走几步回回头就行了。果然,当罪判完,押赴刑场时,这个奶妈便依东方朔之言,走几步,然后满脸泪痕地看看武帝,如是者三。东方朔趁机说:“你快走吧,皇帝这么大了,难道还吃你的奶吗?”武帝听得此言,顿时感慨万千,宣布释放了这个奶妈。这就是“善言”。试想,当时奶妈要是以养育之恩苦苦哀求,厅堂之上,武帝会有多少光明正大的理由来反驳,罪不仅不可恕,反而会招来更大的祸患。所以说,“善言者不言”。

三、善数,不用筹策。

筹, 《说文》壶矢也,计数的用具。策,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计数的人,不用计数用的器具”。今天,许多孩子从小就学“珠心算”,这就是不用筹策的“善数”法。我们也可以引申开来:善于筹划的人,是从来不漏端倪的。李治不露痕迹,装了两天魂不守舍就获得皇位,赵匡胤以无知军士一言不发就击退南唐的大学士徐铉都是这个道理。

四、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关楗”门上关插的木条,横的叫“关”,竖的叫“楗”。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关门的人,不使用门插别人也开不了”。说道“闭”,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他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仅自己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而且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装在“套子”里。他“闭”是“闭”了,可称不上“善”。大家也许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魔术大师胡汀尼声称世界上没有他在60分钟内打不开的锁。于是,英国一个小镇的上的居民便想煞煞他的狂妄。他们特意打制了一个非常坚固的铁笼,配上了一把貌似非常复杂的锁。胡汀尼用了整整2个小时,锁也没有被打开。当他精疲力竭地靠在牢门上时,门这时却顺势而开了。这个牢门根本没有上锁。小镇的居民是善闭的,他们并不是只闭了锁,而是闭了胡汀尼的心,充分地利用了胡的心理定势,达到了不闭而闭。

五、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结”,条状物打成的疙瘩。这句的意思是说“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绑得牢牢的”。其实,“绑”得最高级应该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变味地标榜“忠、孝、仁、义、礼、智、信”,以此为绳,引导人民为之追求,自觉地遵循统治者指定的行为规范,绑住了人民的思想,进而达到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也可以说是“善结”。如果诸葛丞相一擒就把孟获杀掉,第二个、第三个“孟获”就又会出来捣乱,南疆这片土地便永无宁日了。我们可以总结为一句:善结者,结其心。

六、善救人,无弃人;善救物,无弃物。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圣人善于救助人,在他的眼中没有任何人是被遗弃的,即使是大家都认为的罪人;圣人善于救物,在他的眼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被丢弃的,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辆列车上,一个逃亡的罪犯正好站在厕所旁。一个漂亮的姑娘要上厕所,发现门扣坏了。她对逃犯说:“先生,你能为我把一下门吗?”逃犯一愣,看着姑娘纯洁无瑕的眼神,他点点头。姑娘红着脸进了厕所,他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在门口。下一站,逃犯下车来到派出所,投案自首了。当然,我们不能把姑娘看成是圣人,但是,一份纯洁的信任却拯救了一个即将堕落的灵魂。

大家也许都知道庄王断缨的故事。楚庄王夜宴群臣,令爱妾许姬离席敬酒,大风乍起,吹灭了庭烛。有一人欲调戏许姬,许姬摘其帽缨,并告诉了庄王。庄王却令所有的大臣都摘下帽缨,痛饮而归。后来,楚攻郑,危急关头,一大将过关斩将、屡立奇功,庄王欲重赏,他拒绝了,自认就是被许姬扯断了帽缨的人。

我们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只蚂蚁被风刮到池塘里,危在旦夕。树上的一只鸽子看见了,赶忙将一片叶子丢进池塘里,蚂蚁爬上叶了得救了。过了很久,一个猎人用枪瞄准了树上的鸽子,可鸽子却什么也不知道。这时蚂蚁爬上猎人的脚,狠狠地咬一口,猎人一疼,子弹打歪了,鸽子逃过了一劫。我们是否可以将此引申一下:不弃人,故不被人弃;不弃物,故常被物营。

所以,老子说,我们既要重视“善”,以善为师,为效仿;又要重视“不善”,以“不善”为资,为借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那些不以“善”为效,不以“不善”为资,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人,看起来像是精明的,实际上却是最愚钝的。

以上皆为我们俗人之见,然圣人之见何?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无息,日夜不已,圣人效天地之道以为道,法天地之行以为行。

圣人抱道而行于天下,为无为之事,因其自行而行。故“善行,无辙迹。”

圣人效法天地,鉴四时之不言,行不言之教,不教而教。故“善言,无瑕谪。”

圣人执一而御万,执道而为天下先,以天下万物为草芥,以不计为计。故“善数,不用筹策。”

圣人求诸于心,忘身于外,进而内外皆亡,内外一体,无闭可闭,无关可关。故“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圣人以道莅事,以道结人,以道结物。道无不形,其结亦无形,无不入,绳约于之何用?故“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圣人眼中无善无恶,不多不少,不增不减,无垢无净,一视同仁。天大,地大,我亦大。故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知其“善”者,是谓“明”;因乎天理,顺乎天性,游乎自然,是谓“袭”;“袭”于此“明”者,是为“善人”。

然世间凡夫,多好名利,耽生死,贪物欲,图享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皆为“不善”之人。

“善人”者,效天地之道以为道,法天地之行以为行,终极于以不效以为效,以不行以为行,故能为之“师”(《增韵》师,法也,效也。)。

凡夫者,流转于物欲,懵懵于生死,迷而不悟,往而不返,故可为世人醒悟救世之“资”(《释文》资,取也,如《易·乾卦》,有“万物资始”。这里可引申为“借鉴”。)

然世人者,多为耳目口舌之所迷,不以其“师”以为效,不以其“资”以为儌,“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其焉为“智”乎?实为“大迷”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