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影现况「专访杨影这个时代需要大哥」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13更新:2023-04-29 05:04:29

对90后来说,“大哥”也许是一个存在于各种段子与短视频中的“社会词”,但对于杨影这代60后而言,“大哥”是一柱无法磨灭的精神图腾。在他看来,无论什么时代,人们对于亲情的渴求和不可替代性是普遍存在的,不仅是在父母身上,也存在于兄弟姐们之间。在杨影心目中,“大哥”代表了责任、担当和付出、包容,是值得为之歌颂的中国传统美德和当代伟大精神。

在拍摄《大哥》前,剧本的人物结构就已经浮现在杨影的脑海里:一个养子出身的大哥、一个桀骜不驯的二弟、一个身处两难的三妹和一个人生曲折的小弟,这是一段与家庭身份和他人眼光斗争数十年,最后同家人和解的故事。

创作大哥张卫东时,杨影从自己和他人的身上都看见了那个熟悉的影子,“我是家里的长子,我能理解大哥肩上的责任与担当。”他收集过许多关于“大哥”的素材,但并不套用经历,而是去体会其中的感情。在故事设定和人物塑造时,杨影不止一次因为剧中人物而被打动:“当初结构大纲时我就落泪了,比如二弟张卫强最终忏悔,多年后终于开口叫大哥;比如大哥出狱后才知道母亲为他送饺子半途发病离世,在母亲坟前痛哭;比如大哥被二弟张卫强痛打倒地,绝望中被池小洁、丁军劝回;比如小弟从一个仇恨大哥的孩子转变成亲近大哥,理解大哥的家人,这些桥段都打动过我,很多很多。”

谈到“大哥”精神时,杨影也分享了他在创作《大哥》后的收获与思考:“不遇到事情不知道谁是老大,不遇到事情不知道谁会害怕,当遇到风雨不幸时,‘大哥’是第一个冲过去承受的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需要大哥式的人物、需要大哥式的精神、需要大哥式的榜样。”

谈剧本:“当初结构大纲时我就落泪了”

Q:《大哥》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当时为什么想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A:最初是萌梓影视董事长、本剧出品人、总制片人熊雄,十大金牌制片人、本剧总监制王鹏举,本剧总监制王学峰这几位说一直想做一个大哥题材的剧,想找我来做导演,我就毛遂自荐做了编剧,因为是同时代的人,大家对“大哥”这个人物都有体验、感受和共鸣,所以一拍即合应约创作。这个故事我从非血缘关系开始的人物关系架构,因为这样的人物关系写起来有空间、有反转、有人情温暖、也有人性跨度;也符合小家庭大时代、小人物大格局的创作要求。

Q: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哥》在剧本创作时有加入哪些时代元素?您觉得怎样才能体现出年代的变迁感?

A:从一个小人物、一个小家庭看新时代的改革变迁是我们的设计追求、在剧本创作把握故事、人物的时代特点,当时的流行元素必不可少,也是这类剧创作的共同特点。但物质生活的变化,年代岁月的变化,还都是比较表面化的变化,凤凰涅磐、化茧成蝶,人物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变化才是时代的变迁,才是人物的成长。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看到主要人物,甚至是周边人物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脱胎换骨的,是痛彻心扉的、也是所有经历改革者感同身受的。

Q:有句话说“编剧得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在《大哥》中,最打动您的是哪个片段?

A:当初结构大纲时我就落泪了,以后打动自己的地方就太多了:二弟张卫强最终忏悔,多年后终于开口叫大哥;大哥出狱后才知道母亲为他送饺子半途发病离世,在母亲坟前痛哭;大哥被二弟张卫强打到在地,绝望中被池小洁、丁军劝回的桥段都很感人。打动人的片段真的太多,真说不清哪一段最打动我。

Q:在剧本创作时,您会将自己的经历加入进去吗?对哪个角色比较有代入感?

A:当然会把自己的生活积累放到剧本创作中来,但不会是照搬。而且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局限性的,我在把握住所有的故事人物主轴的同时,最大程度吸纳其他创作人员的生活积累,这里面包括编剧团队、还有二度创作时的制作团队、演员朋友们的代入贡献。

Q:这两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多了不少,以一个编剧的角度来说,您认为现实题材作品应该朝哪些方向突破?

A:新时代用新视角解读新的生活,新人物、新故事。现实题材也要故事多元化,风格多样化、人物差异化。用新的艺术手段去诠释生活,哪怕去重复有过的题材、故事和人物都会有不一样的艺术结果。

当下观众类型高度分化,网剧、网大、院线电影等等各有拥趸、电视剧这个剧种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量身定做精准投放,它追求的还是大众广谱化,多元化,努力制造类型观众通俗情感的共振共鸣。

谈角色:大哥是一种精神和担当

Q:大哥这个角色比较忍辱负重,您在塑造时有没有参考过什么原型?对您来说,大哥象征着什么?

A:生活中我没有大哥,我只是家中老大,有过“大哥”式的人物生活体验。许多朋友都提供过大哥的人物素材,讲过许多自己大哥的感人故事,对我来说只是吸纳了情感,没办法吸纳情节。生活中大家更愿意把大哥当长者、当靠山、当带头人、我总想,这个大哥不能只是世俗生活、情感血缘上的大哥,他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担当。我们在本剧中就是要通过小人物创造出一种感人的“大哥精神”来。

Q:中国人的观念里一向是长兄如父,大哥这样的角色通常会为家庭付出许多。但现在很多人观念变了,更加倾向说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您是怎么看待的?

A:不遇到事情不知道谁是老大,不遇到事情不知道谁会害怕。个性追求不是错,错在不知道幸福路上也有风雨甚至不幸。当遇到风雨不幸,需要别人帮助时,才知道幸福不是你一个人创造的。

Q:大哥这种人物设定,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说太理想化了,很容易变成某种刻板印象,您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A:的确,正面人物刻画之所以有难度,是一些创作者不敢深入触及灵魂所造成的。大哥这样的人物设定需要一定的理想化,因为他有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如何去掉大家对这类人物的刻板印象,方法就是真实的人物情感关系,生活化的人物台词和接地气的演员表演。

Q:您觉得《大哥》的收视群体会是什么年龄阶层的?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很多年轻人不能切身体会“大哥”这个概念,会担心无法引起年轻人共鸣吗?

A:这是一个70后的故事,什么年龄阶层会喜欢,我也猜不准。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感情体验是人生巨大的缺憾,目前生活中异姓兄弟姐妹亲如一家现象并不少见,正说明了这种情感渴求和不可替代性是普遍存在的。

Q:前面提到这部剧有“兄妹虐恋”的元素,能谈谈您为什么会设定这种桥段吗?

A:因为这是有人类就有的一种感情,因为一提到兄妹恋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因为它的纯洁和高尚令我动容。

谈拍摄:有过摄影梦和演员梦,最终选择成为导演

Q:和李健、徐百卉合作感受如何,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地方?

A:与李健、百卉合作彼此尊重,很有信任感,大家经常都有创作到位的快乐感受。

他们两人对自己的表演要求都很高,反复打磨,注重不同阶段的人物造型。对剧本台词有自己的见解和创作性处理,但是从不跳出剧情情境和人物性格。

李健总是要求自己背着其他演员真实演出;徐百卉不用替身自己在两米多高的自行车棚上表演。两人演完了自己的,总是在一旁为其他演员认真搭词,哪怕对方就是个特约演员和群众演员。一句话,人好、戏好,都是非常敬业好演员!

Q:您曾有过摄影梦和演员梦,为什么现在选择成为导演?

A:曾经的梦就是曾经的梦,梦总是虚无的,很少能成为现实。但是导演的职业可以让很多梦在剧中、片中成为现实,我因此着迷、所以选择。

Q:您之前也拍摄过家庭题材的电视剧,比如《小男人遇上大女人》、《结婚前规则》,这次在《大哥》上找到哪些突破?

A:没有把大哥当大英雄、完美主义者来塑造,有顽皮、有冲动,有诙谐、有许人物不靠谱的故事桥段。用多视角观赏——你可以看成是一个男人的逆袭、大哥养成记。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情感故事、还可以看成一个家庭的情感裂变,岁月变迁。

Q:您想通过《大哥》,向观众传递一种怎样的理念?

A:这个社会、这个时代需要大哥式的人物、需要大哥式的精神、需要大哥式的榜样。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做不成大哥,也可以学一点大哥式的宽厚、包容、承担、坚强!这样社会就更和谐、更温暖、更善良!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