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王是指谁「东北王名列元帅候选人名单中为何没有华东王饶书记」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22更新:2023-04-29 07:07:00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53年,我军军衔评定工作正式开始,在拟授元帅大名单中,“东北王”高岗位列候选人之一,西南区第一书记和军区政委邓公也位列元帅候选人之一。但是,“华东王”饶书记却不在此列。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54年6月,曾经存在六大行政区。

六大行政区负责人包括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一书记、军区司令员和政委。有3个大区四位一体:东北区高岗(拟授元帅之一)、西北区彭德怀(开国元帅第2位)和中南区林总(开国元帅第3位)。

还有1个华东区是“二人转”: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一书记、华东军区政委都是“华东王”饶书记一肩挑,只有华东军区司令员一职由上海市市长陈毅(开国元帅第6位)担任。

另外2个大区是“三人行”:华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董必武,第一书记和军区薄政委,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开国元帅第9位)。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开国元帅第4位),第一书记、军区政委邓公(拟授元帅第7位),军区司令员贺龙(开国元帅第5位)。

一个“东北王”一个“华东王”,为什么高岗位列元帅候选,饶书记却不是呢?

解放战争时期的高岗

对开国元帅的候选条件,当时的规定作了明确。

开国元帅的候选人必须具备几个硬性条件,比如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等等。具体到我军发展的各个时期,开国元帅候选人必须具备一定级别和贡献。

第一,在我军创始期,有过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经历。

这一时期,主席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朱老总、陈毅、林总等是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亲历者;彭德怀、滕代远平江起义后创建了湘鄂赣根据地;刘伯承发动泸顺起义、参加了南昌起义;贺老总参加南昌起义,创建了湘鄂西根据地;徐向前参与创建了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

“东北王”高岗早期从事学运、兵运,和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创建了红26军、红27军和陕北根据地,在谢子长、刘志丹等人牺牲后成为陕北红军代表人物。而“华东王”饶书记早年做学运、工运,并和方志敏、黄道等人领导了弋横暴动,创建了红19军和赣东北根据地。

唯一不同的是,高岗在军队的时间比饶书记更长,后者长期在白区工作。从我军和根据地创始人的角度来看,无疑是陕北红军的代表高岗比江西红军的代表漱书记更有资格成为元帅候选人。

高岗全家福

第二,开国元帅必须是红军时期的军团(军)级领导人。

在红军时期,红一方面军并先后组建了7大军团:红一军团(朱老总、林总),红三军团(彭德怀),红五军团(董振堂),红七军团(寻淮洲),红十军团(刘畴西),红八军团(周昆),红九军团(罗炳辉)。红二方面军,主要以贺龙红二军团、萧克红六军团合编而来。

活跃于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编制则以“军”为主。

先后组建了红4军(徐向前、王宏坤),红25军(旷继勋、徐海东),红9军(何畏、许世友),红30军(余天云),红31军(王树声),以及川东游击队升级而来的红33军(王维舟)。

在这一时期,高岗的最高职务是红十五军团副政委,军团长是徐海东,政委是程子华,副军团长是刘志丹。1930年到1939年,饶书记在满洲、上海和河北等白区工作,后到苏联从事国际统战工作。

从红军时期来看,高岗具有大将的资历,饶书记则没有军队经历。

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

第三,全面抗战时期,具备八路军师级、新四军军级职务。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总部有正副司令朱老总、彭总,正副参谋长叶剑英、左权(滕代远),正副政治部主任任弼时、邓公。八路军3大主力师的正副师长和政训处主任(政委),则分别是115师林、聂、罗,120师贺、萧、关向应,以及129师刘、徐、张浩。

此外,还有八路军留守兵团萧劲光、新四军方面,则有正副军长叶挺、项英(实际上是政委),以及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的代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以及政委刘书记。

在这一时期,高岗先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八路军留守兵团政委、西北局书记,并连续三次当选陕甘宁边区参议长。此时的高岗身兼党、政、军数个职务,成为抗战时期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1940年2月,从欧洲回国的饶书记出任东南局副书记。

此时,东南局书记是新四军副军长(政委)项英,副书记还有曾山。但是,饶书记的工作主要还是白区工作,饶书记在福建、安徽、江苏等地构建了地下交通线,受到北方局刘书记的大力称赞。

皖南事变,饶书记动员叶挺去谈判,为军部突围赢得了时间。

刘政委回延安之前,基于对饶书记的高度信任,委托其代理华中局书记、新四军代政委,从而一举奠定了饶书记在新四军中的地位。七大时,高岗和饶书记都当选委员,而且高居第12、14位。

1941年,新四军刘政委在盐城

第四,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

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形成19块小根据地,抗战胜利形成7大战略区:

陕甘宁(朱老总、彭总)、晋绥(贺老总、任弼时)、晋察冀(聂荣臻、萧克)、晋冀鲁豫(刘伯承、邓)、山东(罗荣桓、陈光)、华中(陈毅、饶书记)和中原(李先念、郑位三)。

解放战争时期,高岗和彭真、陈云、张闻天等人一起到了东北。

在林总实行一元化领导后,一个“战壕”的高岗任东北局副书记,民主联军副政委,主要负责后方工作。辽沈战役后,林总率83万大军入关,高岗全盘接过林总的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抗美援朝,高岗和东北军区又给了志愿军最大程度后勤支援。

在这一时期,饶书记先后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华东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兼山东军区政委。互不服气的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磨合初期,一直要求延安的饶书记主持华东战场的大局。

1946年12月,饶书记从延安赶到临沂兼华东军区政委。

饶书记的到来,理顺了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关系,从而让华野彻底放开手脚打大仗,而华东军区部队对根据地的建设,也有效地保障了华野没有后顾之忧。

饶书记(右二)和军调小组

除了我军发展的几个阶段,授衔之前的职位也很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高岗留守东北地区成为“东北王”,而饶书记坐镇华东地区成为“华东王”。唯一不同的是,高岗还身兼东北军区司令员一职,而华东军区司令员则由三野司令员陈毅担任。

综合高岗和饶书记的军事生涯,高岗各个时期都没有脱离军队,而且基本符合开国元帅的授衔条件。加之高岗还有陕北红军代表这一独特身份,1953年评衔位列元帅候选并不意外。

饶书记则不同。创建根据地时偏地方工作,这和高岗长时间在游击队不同;1930年到1939年,饶书记一直从事白区和国际统战工作;抗战和解放时期,饶书记从没担任过军事主官。

所以,“华东王”饶书记虽然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时期担任过新四军政委、山东军区政委和华东军区政委,但从没担任过野战军政委,更没有像高岗那样担任过4年多时间的东北军区司令员。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军事领导机关成立,除了主席和朱、刘、周、彭、程潜等5位副主席,委员还有:贺、刘、陈、林、徐、叶、聂、高岗、粟裕、张云逸、邓、李、饶书记等人。

从这个名单排序可以看出,高岗和饶书记的军事能力和资历还是有差别的。饶书记并不具备开国元帅的条件,但是参考其革命资历、历史贡献和授衔前的职位,完全具备开国大将的级别。

陈毅、饶书记、粟裕、宋时轮在上海入城式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