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 粤剧「红线女和芳艳芬岭南粤剧文化的两大瑰宝你更喜欢红腔还是芳腔」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64更新:2023-04-29 07:26:17

红线女和芳艳芬,两人的祖籍都为江门,她们同时出道。上世纪30年代,红线女和芳艳芬在寿胜年粤剧团一起从艺、一起登台演出。活泼可爱、为舞台而生的两人被誉为该团一对美丽“小宫灯”。多年过去了,她们分别创作的红腔和芳腔都成了粤剧唱腔流派当中影响深远的主要流派。她们都是粤剧的标志性人物,岭南文化艺术的两大瑰宝。

首先介绍一下红线女。论地位,与祖国甘苦与共的红线女完全能称得上岭南演艺文化界的第一人,看她逝世时的规格便知了。红线女(1925年12月25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邝健廉,出生于广州西关,开平水口镇人,名符其实的西关小姐。红线女从小便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便由舅母取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在澳门清平戏院上演的粤剧《六国大封相》中饰演宫女。

刚出道时,她主要扮演丫头、宫女等不起眼的角色。1940年,胜寿年夏季歇班期间,她临时加入“靓少凤”主持的凤凰剧团,经靓少凤提议,她改艺名为“红线女”。1942年,他参加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作为第二花旦赴广西演出。1943年7月,在广东肇庆演出期间,红线女顶替因病不能演出的蓝茵在剧目《软皮蛇招郡马》中扮演李亚仙一角,从此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

红线女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借鉴话剧、歌剧、电影,融入了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唱腔,而开创“甜、脆、圆、润、娇、水”的独树一帜的“红腔”。她的唱腔音色既不失清脆,同时又兼具宽厚深沉的特质,红线女声音天赋条件极好,音色明亮圆润,声音高而不觉尖,亮而不显单薄,高低自如,嗓音清脆甜美,音域宽广。

红线女具有如此高的地位除了她的艺术成就之外,她还是与祖国同甘共苦的爱国艺术家。从抗日战争时期跟随“抗战剧团”四处为抗日做宣传。到1951年,特意从香港回到广州参加抗美援朝大集会义演。1955年,她决心舍弃她在香港的功名利禄而回到祖国投身于国家的艺术建设当中。她还到过朝鲜战场、越南战场慰问演出。

再说一下芳艳芬,芳艳芬生于1922年出生于恩平县东成南坑珑村的一个农家,原名周仕东。3岁时,她的父亲周瑞强因家境困难,把她送给邻乡歇马村梁簪姑抚养,改名梁燕芳。1925年,梁燕芳随养母移居广州。随后,她跟随邻居是粤剧老师傅王九学戏,从此,她走上粤剧艺坛,取艺名为“芳艳芬”。芳艳芬10岁进入著名的国声剧院,11岁便与红线女进入胜寿年粤剧团。此后,她随名伶卫少芳、马师曾等边学边演。

一次,冲天凤、韦剑芳、红衣女等组班往港演出,她任第三花旦。上演第四晚,正印韦剑芳失场,恐影响观众情绪,临时由芳艳芬代演。一出场,大受观众赞赏。不久之后,罗家权组织周丰年班下乡演出,用芳艳芬为正印花旦,自此名气更大,誉为声甜靓女。她从16岁开始,便担当了省港名班正印花旦,成为粤剧新秀。

抗战胜利后,白玉堂组班,正式请芳艳芬担当正印台柱,从此奠定了她的艺术地位。 1953年,芳艳芬30周岁刚过,就被香港观众推崇为粤剧“花旦王”。 1959年,芳艳芬与香港名医杨景煌结为伉丽,婚前,她曾在香港利舞台作告别演出,以谢戏迷。芳艳芬退出舞台后还不断热心推广粤剧艺术,并鼎力支持慈善事业。1991年,芳艳芬与红线女再次同台演出,堪称省港粤剧界一大盛事。

芳腔的特点在于“气息好,腔线更纯、更精致;声音更完美、典雅、贵族”,嗓音自然,在于其“味”,引起听者想象。她在发音时轻抒轻收,从不会竭声以尽扬,形成了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发声方法,其腔线如蛇之蜿蜒, 时隐时伏。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