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称帝后唐文盲皇帝却是明君精简宫廷机构治国勤政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82更新:2023-04-29 08:27:19

#头条创作挑战赛#

后唐国都洛阳发生兵变,后唐皇帝李存勖喝了乳浆后,不明不白地一命呜呼了,后唐的皇位最终落到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

李嗣源是沙陀人,由于出身贫贱,连姓名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名叫邈佶烈。李嗣源这个名字,是晋王李克用收他为养子后替他取的。

李嗣源跟随李克用征战三十年,排难解纷,冒刃血战,屡建奇功。李克用死后,李嗣源作为河东主将,历任代州、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昭德军、天平军节度使,一直做到蕃汉内外兵马总管,又协助李存勖转战十余年,击败了契丹,活捉了燕王刘仁恭父子,消灭了劲敌后梁,建立了后唐王朝。

后唐立国,李嗣源当居首功,是他率领晋军主力率先攻进后梁的首都汴州的。当他率军迎接李存勖进城的时候,李存勖手拉他的衣服,头撞他的胸脯,兴奋地说:“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立。”意思是说,我能够得天下,全是你的功劳,江山是咱哥俩的,荣华富贵,我和你同享。

透过李存勖的表演,可以得出一个信息,李嗣源似乎有些功高震主了,李存勖也不敢小看他。

李存勖做了皇帝后,很快就对李嗣源起了疑忌,派蕃汉马步军都虞候朱守殷暗中监视李嗣源的起居,“颇为谣言所属”,就是说经常受到小人的诽谤。

同光四年(926)二月,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发生兵变,李存勖派李绍荣到河北主持平叛。李绍荣到河北后,连连失利。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存勖只得派李嗣源率军前去平叛。此时,以赵在礼为首的叛军占据了魏州(今河北大名)。

李嗣源率军赶到魏州城下,同诸军约定次日攻城。

当天晚上,李嗣源统领的禁军发生叛乱,竟然和叛军联合起来,一致推举李嗣源“帝河北”。其实,李嗣源当时并无反意,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撂下一句:“你们不听我的话,那就随你们的便吧!我回京师去。”

可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由不得李嗣源。叛军们见他想走,拔刀将他围住,怒吼道:“这些人都是虎狼之辈,不知道什么尊卑,你要离开这里,没那么容易。”言下之意就是,不要给脸不要脸,现在推举你当头儿,那是尊重你,如果执意不从,就没有尊卑可讲了。

李嗣源被挟持着进了魏州城,应该说,此时的他,并没有做皇帝的念头,这从他进入魏州,然后托故逃出魏州,可以看出端倪。后来,在石敬瑭的极力劝诱下,李嗣源才决心谋求自立。他率领平叛之军,挥师南下,剑指洛阳。

李嗣源挥师南下,走到罂子谷的时候,传来李存勖众叛亲离、为乱兵所杀的消息,他竟然痛哭一场,流着眼泪对众将说:“皇上平时很得人心,只是被一群小人迷惑,才落得如此下场。现在我将到哪里去呢?”

李嗣源的表演很到位,在众将相劝下,他才止住了悲伤。

同光四年(926)四月初二,朱守殷派人飞报李嗣源,说京城已经大乱,没有人能控制得了局面,请李嗣源火速率兵回京平乱,掌管大局。李嗣源在乱兵的“胁迫”下进入洛阳,看到从灰烬中找到的李存勖的遗骨,掉下了几滴英雄泪。其实,他的心里却是暗暗高兴。这样的结局,避免了同李存勖刀兵相见的尴尬局面。他命人将的遗骨装进棺材,停放在西宫,然后回到自己家里。

朱守殷前去拜望,他只是吩咐朱守殷等人做好本职工作,把京城的治安维持好,等候魏王回京。并吩咐:淑妃和德妃都在宫里,不要怠慢了她们。等皇上的陵园修好,国家有了继承人之后,他就回到他的藩镇去抵御契丹人,保卫北方的领土。

李嗣源的话说得很动听,宰相豆卢革是官场上的老油条,当然不会认为李嗣源说的都是真话,他率百官送上书札,劝李嗣源登基称帝。

李嗣源没有答应,因为他的戏还没有演完。他假惺惺地对大家说:“我奉诏讨贼,不幸部队叛背逃散。本想进京解释清楚,又被李绍荣从中阻拦,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本来没有其他的想法,你们突然推举我,那是你们根本不了解我,希望大家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豆卢革等坚决请求,李嗣源还是没有答应,并向各地发布公文,通报了皇上驾崩的消息。

像豆卢革这样捞政治资本的人很多,这事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你劝进了皇帝,皇帝也必然记你一功,给你丰厚的回报。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何乐而不为?但却有人不愿这样做。

西京推官李彦超劝留守张宪上表,拥李嗣源为帝。张宪慨然说道:“我本一书生,从一个普通百姓做到留守的高官,全靠先帝的厚恩,我怎可以贪生怕死、背主求荣呢?”

李彦超感动得泪如雨下,夸赞地说:“像你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你能这样做,真是忠孝两全了!”

有一个叫李存沼的人,是庄宗李存勖的近亲。他从洛阳跑到晋阳,假传李存勖的命令,偷偷与两个内养阴谋杀死张宪和李彦超,占据晋阳坚守。两个内养一个姓吕,一个姓郑,是李存勖派到晋阳来监管军队和仓库的人。

突然来了两个生人,活动很扎眼,他们的阴谋自然没有逃过李彦超的眼睛。李彦超劝张宪先下手为强,干掉这几个人。张宪说他受先帝厚恩,不忍心这样做。并说如果为道义而亡,也是天命,毫无怨言。

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张宪还在讲仁义道德,迂腐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张宪可以这样想,李彦超却不能这样做。他带领部下,杀死了李存沼和两个太监,并纵兵在城里抢劫。

张宪听说发生了兵变,仁义道德忘到脑后,吓得逃到忻州去了。

正好这时候,李嗣源的信使到了。李彦超给士兵下达命令,城里才安定下来。于是,他代理晋阳军府,并让使臣带回一份表章,劝李嗣源称帝。

从晋阳回来的使臣奉上李彦超的表章,劝李嗣源称帝。洛阳城的百官又三次上书,说国不可一日无主,请李嗣源即位称帝,或者暂时监国。

监国就是代理皇帝,行使皇帝的一切职权。

在百官的一再请求下,李嗣源终于同意监国。

后唐同光四年(926)四月初八,李嗣源正式进入兴圣宫,开始接受百官的拜见,他下发的命令,称为“教”,百官称他为殿下。

李存勖的后宫还有一千多人,宣徽使从中挑选了数百名年轻漂亮的献给监国李嗣源。

“要这些人有什么用?”李嗣源似乎有些不悦。

“宫中的主管不能缺!”

“宫中的主管,要有经验,要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这些人年少无知,难以胜任。”李嗣源命令将这些年轻的宫女全部放出宫,让她们回家同家人团聚。无家可归的,让亲戚领走;没有亲戚的,要到哪里去,由她们自己决定。总之,出宫后,想到哪里去,自行决定。

另再起用一些老宫人分管后宫各职。李嗣源监国之后,下令各地访寻洛阳兵变后逃散的各位王子,名义上是要抚恤他们,真实意图如何,恐怕只有李嗣源自己清楚。因为接下来的安排,似乎可以看出李嗣源的意图。

当时,能够有资格与李嗣源争夺皇帝宝座的只有李存勖的长子魏王李继岌了。魏王李继炭平定蜀国之乱且班师回朝,大队人马走到兴平,听说洛阳叛乱,他怕李嗣源不能相容,再次引兵西行,准备到凤翔(今陕西凤 翔)去。

李嗣源派女婿石敬瑭出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留后,这里是魏王李继岌东进洛阳的必经之路;派养子李从珂出任河中(今山西永济)留后,这里是李继岌北归晋阳的必经之路;派人去四川安抚孟知祥,要他封锁汉中。进入四川,是李继岌最后的退路。三面设卡,形成合围之势,李继岌插翅也难飞。

洛阳兵变之后,李绍荣本来是和刘皇后、李存渥一起逃走,中途他却丢下刘皇后,欲到晋阳投奔永王李存霸。走到平陆的时候,被百姓抓住,送到了虢州。虢州刺史石潭打断了李绍荣的双脚,关进囚车,押送到洛阳。

李嗣源见到李绍荣,怒骂道:“我儿子有什么对不起你,你为何要对他下毒手?”

“先皇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你为何要叛乱进京城?”李绍荣反问。李嗣源愤怒至极,命人将李绍荣推出去斩了,恢复了他原来的姓名元行钦。

刘皇后在洛阳兵变之后,匆匆收拾细软,同李存渥、李绍荣一同逃出洛阳。李绍荣弃她而去,她便和李存渥一起逃往晋阳,途中昼行夜宿,历尽了艰辛。由于李绍荣的逃走,刘皇后担心李存渥也会离她而去,索性献身取悦李存渥。李存渥见嫂嫂虽然是徐娘半老,但仍然是妩媚妖娆、风韵犹存,欣然笑纳,一路上,两人做了露水夫妻。

刘皇后和李存渥逃到晋阳,李彦超拒不接纳他们,他们又跑到凤谷,逃窜中途,李存渥被部下所杀。刘皇后无处可去,无奈之下,只得削发为尼,修了一座尼姑庵,权作栖身之所。

李嗣源不肯饶恕这个祸国殃民的女人,派人到晋阳将已经落发为尼的刘皇后杀了。一代红颜,到此才算谢幕。

通王李存确、雅王李存纪藏匿在民间,有人向安重诲告密,安重诲和李绍真密谋,认为李嗣源已经摄政,并主持办理了皇上的丧事。这些王爷要早做处置,才能安定人心。他们担心李嗣源心慈手软,没有告诉李嗣源,秘密派人将藏在农家的李存确、李存纪杀死了。

一个多月以后,李嗣源才听说这件事,生米煮成熟饭,他也只是付之一叹。

北京留守永王李存霸听说兄弟们多遭杀戮,非常寒心,立即奔赴晋阳,去投靠李彦超。途中,跟随他的士兵都逃跑了。到了晋阳之后,他剃掉头发,穿上僧衣去拜见李彦超,说愿意出家修行。李彦超打算上奏,请求李嗣源饶他一命,可他的部下不肯宽容,一定要置李存霸于死地。李存霸害怕极了,偷偷地逃出府门。将士们拦住他,将他杀了。

薛王李存礼是李存勖的三弟,与李存勖的儿子李继潼、李继漳、李继憺、李继峣等人都下落不明。只有李存勖的弟弟李存美因为是个疯子,才得以免死。

李克用共有七个儿子,只有李存美活了下来。

李存勖的五个儿子,有四个下落不明。

再来说说李继岌。李继岌走到武功,宦官李从袭建议回师东进,到京师去平定内乱,李继岌于是又转向东行。走到渭水,西都留守张篯拆毁了浮桥,不让李继岌东渡。李继岌只好沿河东进,途中,随行的士兵都逃跑了,就连心腹吕知柔也跑得不知去向。李从袭见大势已去,也逃之夭夭,临走时给李继岌撂下一句话:“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大雁来时各自飞,自己早作打算吧!”

李继炭悲伤至极,泪如雨下,凄怆地对仆夫李环说:“我已经无路可走了,你就杀了我吧!”

李环犹豫了半天,不敢动手,便找到李继炭的乳母,说他实在不想看到魏王死去,魏王如果实在无路求生,只能求死,就请魏王躺在床上,他 再下手。

乳母将李环的话告诉了李继岌。李继岌于是躺在床上,李环取来布帛套在他的脖子上,把他勒死了。

李继岌一死,李克用一脉除了一个疯子李存美之外,全都死光了。

李从袭赶往华州,最后被都监李冲所杀。

任圜率领余众两万余人回到洛阳。

李嗣源派石敬瑭去安抚他们,将士们都没有异言,各自回归原来的部队。

李存勖的儿子都死了,李克用一脉也荡然无存,合法的皇位继承人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百官仍然还在上表,劝李嗣源称帝。

李嗣源如果再演戏,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心里也就有了做皇帝的打算。于是大行赏罚。如何赏,赏了哪些人,暂且不论,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罚,他的第一道惩罚令的对象竟然是租庸使孔谦,而且处罚得又是那么狠-杀。

李嗣源为何要拿朝廷管理财政税收的最高长官租庸使孔谦来祭刀呢?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选择。如果了解一下当时的环境,或许就能体会到李嗣源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方略。

当时的后唐朝廷所面临的现实是:“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统治阶级荒淫奢侈,挥霍无度,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

孔谦是朝廷管理财政税收的最高行政长官,很多苛捐杂税项目都出自孔谦之手,而当时的百姓,对朝廷的苛刻法令、横征暴敛,都已经是恨之入骨了。

李嗣源拿孔谦祭刀,可见其良苦用心了。

李嗣源杀掉孔谦之后,下令废除孔谦制定的所有苛敛之法,同时撤销租庸使和内勾司,依照旧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由宰相一人专门管理。

李嗣源还罢免了各道的监军使,历数宦官的劣迹,将他们全部杀掉。他之所以要杀掉各道监军使,是因为李存勖任用宦官而导致内乱。

新任命的枢密使孔循和李绍真认为,唐朝的世运已经完了,建议李嗣源自己建立国号。

“国号?什么叫国号?”李嗣源是个文盲,根本就不知道国号是怎么回事。

孔循回答说:“先帝受唐朝赐的姓,为唐朝报仇,继唐昭宗之后,所以称唐。现在,后梁的人都不想让殿下的国号为唐。”

“不可以。”李嗣源搞清楚国号是怎么回事后,回答说,“我自幼跟李存勖父子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历尽艰险,先帝的功业就是我的功业,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没有同家异国的道理。”

礼部尚书李琪很赞同李嗣源的观点,说如果改变国号,先帝李存勖就成了与国家没有关系的人,那他的灵柩放在哪里?不但监国不忘三世旧主,就是我辈人臣也自觉不安。他说,过去以旁支的身份继位的事例很多,因此,他建议李嗣源举行嗣子之礼,在灵柩前举行继位礼,这样就情义两全了。

李嗣源点头称是,这件事情就定下来了。

过了两天,李嗣源从兴圣宫转到西宫,穿上丧服,到李存勖的灵柩前正式即位。百官也都穿着丧服。李嗣源举行加冕之礼后,百官又改着吉服,行朝贺之礼。

李嗣源登基时已经五十九岁,后世称明宗。即位后,颁诏大赦天下,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李嗣源下诏,禁止中外各位大臣进献珍奇玩物,废除伶官的职位,处死了景进、史彦琼等伶党。遣散后宫嫔妃宫娥千余人,只留老成宫女百人,宦官三十人,鹰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礼仪乐队百人。

宫廷供应机构如此简单,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

五代的历史,进入后唐李嗣源时代。

历史上说,李嗣源是遭人挟持才做了皇帝,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如果说当初李嗣源受李存勖的指派,前往魏州平叛,被乱军挟持进魏州城,这是出于不得已倒也不假,然而,此后的发布檄文,领会兵进据汴州,这恐怕就不是遭人挟持这句话就能解释得过去的。

李嗣源进据洛阳之后,只是吩咐有关部门各守其职,维护京城的治安,既没有捉拿杀害李存勖的凶手,为故主报仇,也没有派人前去迎接魏王李继岌回京继承皇位,这其中的用心恐怕不难想象。

安重诲、李绍真密谋除掉通王李存确、雅王李存纪之后,李嗣源并没有责怪他们,只是付之一叹,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昭之心,也就路人皆知了。

李存渥死于晋阳,李继岌死于渭南,没有听到李嗣源一声哀悼,李嗣源所戴的假面具,应该揭去了。

李嗣源在魏州遭到叛军挟持,有些身不由己,到了后期,就变成了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因此,有人发出这样一声感叹:弑李存勖者郭从谦,令郭从谦弑李存勖者,李嗣源也!

这里只是说明李嗣源并不是遭人挟持才做皇帝这样一个事实,并无指责李嗣源之意。何况“政治白痴”李存勖灭梁之后,仅用了三年时间,便腐化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后唐局势发岌可危,随时都有再次爆发大动乱的可能。李嗣源适时地站出来,并迅速稳定了局势,这对历史应该说是一件好事。

李嗣源即位以后,在制度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并撤换了一些朝廷重臣。宰相任圜尽心辅佐新主,朝政渐现清明,社会也逐渐稳定下来,军民饱食无忧。

李嗣源没有读书,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看奏章等于是看无字天书,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当皇帝,看不懂奏章,他让枢密使安重诲读给他听。安重诲是个半瓶醋,识字也不多,读奏章有时连断句都搞不清楚,讲起来更是词不达意,李嗣源听得云山雾罩,两人大眼瞪小眼。

安重诲还算是诚实,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于是向李嗣源建议,效仿前朝侍讲、侍读的办法,选择一些有文化的人给皇上讲课。

李嗣源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让翰林学士冯道、赵凤入端明殿任端明学士,专门为他讲课、读奏章。历朝历代都没有端明殿学士这一职位,这是李嗣源发明创设的。

因为有人读奏章了,李嗣源便命安重诲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安重诲认为,襄阳是一个重镇,不可无帅,自己不便兼任,于是上表请辞。李嗣 源收回成命。

安重诲自恃功高,渐渐地挟权恃宠,专横跋扈起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