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电影讲述了什么「电影敦刻尔克都讲了些什么也许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72更新:2023-04-29 16:17:43

电影《敦刻尔克》上映后,好评如潮,却也引起了英国和法国网友的“撕逼”大战,争论不休,互相讽刺,大有上升到民族主义的势头。原因就是认为该片对法军的无视,为英国人洗白。

敦刻尔克是一座法国城市,然而这部以英国作为绝对视角的电影只留给了法国士兵非常有限的镜头,他们被刻画成自私自利的懦夫,使用各种手段假装成英国人企图逃上救生船。

不少法国历史学家都严辞指出:“要不是那3、4万法国士兵的英勇牺牲,英军恐怕早就战败投降了”。甚至有人说:“神奇的是,这场行动至今还被描述为一场英国的胜利——所有的荣誉和功勋都归了逃兵。”

如果要让法国媒体点评一下最让他们恼火的电影,英国导演诺兰执导的电影《敦刻尔克》必定是排名榜首,法国《世界报》批评说,在这部电影当中,那些同样被撤离的法国士兵在哪里,4万牺牲自己掩护自己大部队撤退的法国士兵又在哪里?那么当时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当中,法军到底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呢?

1940年5月下旬,德军在法国横冲直撞,如若无人之境,残酷的战场局势让英国人意识到,该考虑其他退路了,从当时的战场情况而言,这个决定或许没什么问题,但英军没有把撤退计划透露给盟友。5月22日晚,英军主动放弃阿拉斯,开始向敦刻尔克海滩撤离,同一天,英国海军将从敦刻尔克撤离的计划正式命名为“发电机计划”

此时法军依旧在第一线抵御着德军的攻击,没有任何后撤准备,英军的突然撤退使法军两翼都暴露在德军的攻击之下,措不及防的法军被迫放弃阵地跟着跑路,更糟糕的是法军士兵根本不知道英军撤退计划,只能盲目的不断后撤,队伍溃不成军,法军高层见此惨状简直气得说不出话来,按照计划,英法两军应该交互掩护,前线的法军一直坚持到5月29日才开始向后撤退。

5月31日,应该首相丘吉尔向法国盟友承诺,英军剩余部队将组成后尾部队,确保法军主力的撤离,但现实却是当德国坦克逼近敦刻尔克滩头时,最后一批英军于6月2日夜间登上船只撤离法国,包围圈里只剩下数万法国军队,总算英国还保留了最后一丝绅士风度。6月3日,英国海军组织了最后的撤离行动,于2.6万法军得以乘船离开,但仍有数以万计的法军走投无路,被迫向德军投降。法国人普遍认为,正是英国人自私的只顾自己,陷盟友于险地,《敦刻尔克》所引发的争执,其实仍是两国对这次撤退行动看法分歧的原因。

《敦刻尔克》不是记录“撤退”,而是镌刻“活着”

死亡不是对战争最好的回应,活着,才是。

没有大规模战争场面,也没有很多网友所期望的《血战钢锯岭》一般的惨烈悲壮和《战狼Ⅱ》一样的热血刺激,它们不是同一类影片。《血战钢锯岭》是战争片,《战狼Ⅱ》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动作片。而《敦刻尔克》,其实是一部战争题材的文艺片。

导演诺兰使用了非线性叙事方法,交叉叙述了三个场景的故事,分别是一周之内的防波堤、一天之内的海上和一个小时之内的空中发生的事情。

它不是一部描述敦刻尔克的纪录片,但它最大限度还原了当时的外部细节及内心世界。

面对生死危机,士兵们想到的不是击倒敌人,而是存活下去。看似懦弱,又无比现实,求生意志才是人类面临战争的通性。在观影的107分钟里,一直被镜头牵引,在各个角色间转换代入,时而压抑、时而悲愤、时而在绝望之后又再次打起精神,与片中的小人物一起“同生死、共逃亡”。

即便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逃亡之战,即便在结尾也像那些顺利回国的逃兵一样觉得“丢脸”。

心中依然有一个声音在响起:死亡不是对战争最好的回应,活着,才是。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