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 巩俐「她是夺冠原型却被巩俐三度拒演退役后34年郎平去哪了」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10更新:2023-04-29 17:22:38

2019年排球世界杯上,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11连胜。

赛后,央视记者采访她:“您在最后把14个队员全部换了,挺难的吧?”

郎平面带笑容,眼带泪光。

“是挺难的,没有想过11连胜,所有的球都是一点点的拼......”

她的声音几度哽咽,记者不得不中断采访。郎平转过身,走到一角,她伸手抹泪的一瞬间,记者也泪目了。

这个视频后来在网上流传开来,人们才知道,原来那个球场上,指挥若定、面无表情的郎导,不是钢铸铁打的。

9月25日,以郎平为原型的电影《夺冠》,终于要在全国上映。仅仅是预告,就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提起郎平,人们都说她是“女排之魂”,是民族英雄。但是,抛去外在的头衔,郎平其实并有外表看起来那么“刚强”。

在她自己的人生定义里,郎平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女人,“爱”才是她生命中的主旋律。

1981年11月16日晚,天很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息。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在日本如期举行。

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整个国家似乎停滞了一般。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守在收音机旁,等待着中国女排对战日本女排。

在球场震耳欲聋的呐喊中,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高高跃起,狠狠地扣下了那颗关系到比赛生死的排球。

体育解说员宋世雄激动地大喊:“中国的铁榔头,一锤子的雷霆!”

永恒一刻,完美瞬间!中国队,世界冠军!

当电波穿过东海,把胜利的讯息带到大陆,所有人热泪盈眶。

天安门前灯火通明,走上街头的中华儿女嘴里欢呼着:

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从此,那个叫郎平的女孩,便与排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0年出生的郎平,13岁练习排球,16岁入北京排球队,18岁入选国家队。

多年后,张蓉芳仍记得郎平初入国家队时的样子: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小孩特别逗,傻傻的,特别可怜又特别可爱,人特别瘦,特别高,脸特别窄,小孩似的没发育开,头发扎两个刷子,翘在头顶上,像立在天上一样,显得人更高了。”

“她练蹲杠铃的时候,腿太细、太长,不能正常做动作,屁股这么扭一下,那么扭一下,脸上的表情特难看,龇牙咧嘴。”

70年代,举国上下经济困顿,即便是国家队,也没有完善的训练器材,没有像样的训练场,郎平与队员们曾在竹子搭起的“竹棚”里练,浑身总是被木刺扎得血淋淋。

为了练出球到手上就能控制住的本事,袁伟民让男陪练,拿着球从高台上,朝下砸,女排姑娘们则站在墙角处接,接不起3个好球就不能停。

因为没有闪躲的空间,她们常常被砸得遍体鳞伤。有一次,郎平就被砸出轻微脑震荡。

花一般的年纪,当别的女孩还在父母身边撒娇时,郎平却需要经受住这所有的考验。

在她瘦弱的身躯下,藏着一颗不服输的心。不管训练多苦多累,她从来没有抱怨过、退缩过。

训练强度最大时,郎平甚至要不吃不喝,持续练7个小时的扣球。

正是这样的千锤百练,中国女排终于在最困苦的年代杀出一条血路。郎平也因精准的扣杀,获“铁榔头”称号,开启她“五连冠”运动员的巅峰时刻。

当人习惯了站在高处的荣耀,往往难以承受由高到低的心理落差。可郎平是个例外。

1986年,25岁的郎平因伤病太多,选择退役,这对郎平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退役后自己能干些什么?

思来想去,她决定抛开过往的荣耀,怀揣家人集资的90美元,远赴美国留学,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异国他乡,郎平发现自己“除了会打排球,啥也不会”,最后因为没钱交学费,郎平只能去意大利打职业排球赛。

这里的队友,并不把这个昔日的世界冠军放在眼里,她们一有机会就到教练那里打“小报告”。

由于旧伤在身,不敢剧烈运动,教练就说她端着世界冠军的架子不放,训练时“心猿意马”。

这些委屈,郎平全部放在心里。

“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做出成绩,让别人反思对你的态度。”

第一次正式比赛,伤痛折磨得郎平脸都变了形,她便用一条腿在那儿跳,奋力坚持,最后3:0拿下对方。

后来,马东问郎平:是不是喜欢打硬仗?

郎平当即回答:打软仗也没意思呀。

打硬仗,要的是真实力,有了真实力,才谈得上拼搏精神。

因为有着这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郎平先后在意大利、美国、中国,任女排主教练。也正是因为有了郎平的参与,新时代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有了不一样的风彩。

2019年9月18日,郎平问女排姑娘们:“今天是什么日子?”

“9.18国难日!”

“好了,明天和日本队比赛,你们都知道应该怎么打了。”

(横滨赛场)中日女排开赛,体育场观众一边倒的为日本女排助威,郎导一改给替补队员多锻炼的机会,三局一人未换、一次未叫停,全部主力连打三场,干净利落地3:0狂胜日本女排。

赛后,队员们却抱着郎平大哭了一场。

这其实不是姑娘们第一次抱着郎平哭,平常训练时苦了、累了,压力无处释放时,她们都会找郎导谈心。

郎平更把女排队员们视作自己的孩子,像妈妈那样时刻关注她们的身体和情绪,即使自己特别生气了,也不会表现出来,只是一直鼓励她们。

她常常一边流着泪拥抱队员,一边不忘轻声在耳边嘱托:

“你今天表现得很好,很勇敢。要记住今天的心情。”

从放弃在美国好不容易获得的工作签证,回到中国做女排教练的那天起,郎平就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自己的队员们。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12年,重获奥运冠军。颁奖仪式上,女排姑娘们集体抖腿准备上台领奖,可爱顽皮的模样,实力圈粉。

要知道,中国女排之前一直执行半军事化管理,她们不得走出训练基地,家人来探望,也只能隔着门,远远地看。

任何公开场合,她们都是不苟言笑,中规中矩的模样。

郎平执教后,很多人都以为她会执行更严格的管教,没想到,她推行的是人性化管理。

“允许她们化妆打扮,允许她们看电视剧、上网购物等等,让她们生活得高高兴兴的。这群90后姑娘不仅变美了,在国际赛场上也更有竞争力了。”

可以说,郎平带出来的这支中国女排,或许是有史以来最具亲和力的一届。

不比赛,不训练时,姑娘们打扮靓丽,轻松搞怪,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排球之外的日常生活。

同前几代运动员身上,背着沉重的英雄情结相比,她们很多时候展示出来的,都与其它同龄的女孩,没什么分别。

在这种改变的背后,是郎平润物细无声的女性柔情,滋养了中国女排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

也是她母爱般的细心呵护,培养出了朱婷、惠若琪、张常宁等新一代的活泼可爱的女排将领们。

中国女排,后生可畏。

而当郎平一门心思扑在排球事业上时,个人的感情问题,却让父亲郎家骅操碎了心。

2012年,郎家骅问郎平:

“浪浪都20多岁了,她都快找男朋友了,你怎么还一个人?”

郎平一声轻叹:

“爸,其实我也渴望有人疼,有人爱,可总遇不到合适的。”

没想到,郎家骅却以为这只是女儿的借口:“你是没上心,这事不能再拖了。”

此后,郎家骅与老伴四处托人给郎平介绍对象。

2013年上半年,在父亲的“命令”下,郎平两次相亲。对方条件都不错,一个是中直机关的处级干部,一个是大学教授。

见面时,郎平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

“我腰椎、颈椎、肩部、髋关节都有老伤,膝盖的老化程度甚至超过70岁老太太。

每天工作一结束,我全身疼痛,一遇阴雨天气连上楼梯都困难。与我生活在一起,要承受很多。”

对方虽敬重郎平,但还是被她糟糕的身体状况吓跑了。

其实,在这之前,郎平有过一段婚姻。

1986年10月,她与原八一男排队员白帆结婚。次年,俩人一同前往美国。

(年轻时的郎平与白帆)

女儿白浪出生后,因郎平忙于学业和排球事业,与白帆聚少离多,感情出现裂痕。

1995年,回国执教前,俩人选择了离婚。

后来,郎平谈了个美国男友,最后男方因为她一心扑在中国女排的事业上,不想等她,又选择了分手。

一个人,走过了18年,这一次在父亲再三“逼迫”下,53岁的郎平必须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

终于,2015年,55岁的郎平,遇见王育成。

他比郎平大4岁,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郎平的忠实粉丝。

他心疼她身体上的伤痛,甘心情愿为她下厨做羹汤;他给她讲历史,用自己的学高八斗,化解她在外搏杀的辛劳......

“感觉他知识渊博、非常热爱体育,对于我们这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高危’职业,他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非常大度。

在我情绪波动、压力较大的时候,给我带来宽慰和放松,有如心灵相通的老朋友。我们在精神层面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相处非常舒服、融洽。”

郎平漂泊的心终于有了依靠。

2016年1月,俩人在北京举行婚礼,白岩松担任司仪。

“民族英雄”有个好的归宿,郎爸爸在天堂,看到这一幕,也会觉得很欣慰。

从2002年开始,导演梁迈曾4次为郎平拍摄纪录片,被问及这些年郎平有什么变化时,梁迈说:

“她老了。”

踉跄一路,从无名到神坛,60年的光阴,也如白驹过隙;半生几经风雨,被质疑过,被讥讽过,郎平似乎都能淡然处之。

但最近几年,她越来越多次地在镜头面前不能自已地哽咽。

她总想可以做一个普通平凡的女人,终究只能活成传奇。

白岩松曾说:

郎平是真正的国宝,我们应该像爱大熊猫一样爱她。赢的时候要爱,输的时候也要爱。

爱郎平,究竟爱她什么呢?爱她身上始终传递的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共勉!

. END .

【文|黎金花】

【编辑|淡淡翠】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传奇女子董竹君:杜月笙敬她三分,总理亲自宴请,她有何能耐?

孟小冬:被梅兰芳辜负,与杜月笙恩爱,虽是戏子却活成了“冬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