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本人就是女排精神最好的代言人「夺冠来袭郎平成女排代言人女排精神感人泪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53更新:2023-04-29 17:29:12

影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女排对决讲起,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美女排大战为转折点,落脚在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的奇迹之战。

三场比赛,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切的紧张感与竞技风采,同时也看到了郎平初入国家队打比赛,到执教美国女排变为我们的对手,再到回归祖国改革中国女排。从中,既可以看到女排三代人发展的不容易和时代变化,也可以看到国际赛场上各个国家队的此起彼落,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女排精神的变化。

八十年代,郎平初入国家队,陈忠和也只是陪打教练,当中国队与日本队比赛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民众都会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观看比赛,那个时候的比赛不是队伍的比赛,是中国人的一场比赛,中国人需要从中获得胜利。

2008年,时代早已变迁,曾经的集体主义精神已经逐渐让位于更为个人的追求,观众看比赛时也不再需要围在一起,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每个人既看比赛,同时也都对郎平执教美国队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当美国队击败我们的时候,很多人心里都不是滋味。

里约奥运会,中国观众对金牌的渴求进一步下降,大家开始接受职业竞技体育的概念,不再需要金牌的刺激,八十年代那种集体为胜利疯狂的图景不再有。三场比赛,以郎平的姿态和身份作为主线,我们看到了郎平在集体荣誉和个人追求之间的挣扎,导演则借此带领我们见证了集体主义精神与个人主义的过渡和融合。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是成功的,但作为一部电影,观众需要更确切的情感刺激,否则不如去看一部女排纪录片。而从故事的角度,陈可辛这次讲得过于温吞,稍显乏味。这种乏味,来自于导演对一些内容的回避。如前所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败北郎平执教的美国队,民众对郎平的不理解演变为唾骂;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客场战胜东道主巴西队,却迎来了巴西球迷毫无礼貌的嘘声。

以上这两点是观察中国女排的两个关键时刻,虽然我们谈女排是看队员,但时代背景和观众的特写同样需要被考虑,只有如实地还原,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他曾经感受到的东西,观众才会去思考。而陈可辛对这两件事轻轻带过,不失为一大败笔。

《夺冠》讲中国女排,避不开的除了郎平,还有陈忠和,公映前,陈忠和曾指责影片毁损其形象,作为对争议的回应,影片对陈忠和的故事脉络进行了删改,预告片中彭昱畅吃鸡腿的镜头已经消失,如此,我们无法知道这条线本来的样子,但删删改改后留下来的,的确没有再损毁陈忠和,但也只剩下不痛不痒的“陈忠和”。

影片中,郎平于2013年开启了对中国队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段拍摄堪称影片最亮眼的部分,无论是画面的语言、演员的气场、紧凑的音乐,都让这段改革的再现充满活力和真实感,观众能够感受到郎平破旧出新的魄力。这样的郎平,离不开女主角巩俐对郎平的塑造,巩俐的表演可以说非常自然和真实,她演出来的郎平不是神,是人,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郎平的内心,而不是仅仅看到郎平。

看这部片之前,我曾经疑惑,现在的观众还能理解女排精神吗?拍这样一部关于女排的故事会不会已经过时?看完后,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