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一个最悲剧的男人一颗永远抗争的心」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82更新:2023-04-29 18:43:34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与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并称古希腊"三大悲剧"。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作为剧中的代表人物,是被神诅咒的人,虽然极力想摆脱命运的束缚,却最终落入命运的泥潭。他越是努力挣脱,越向命运的终点靠近。

《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为什么会被人们传颂至今,成为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持久的话题,以至于成为整个人类在每个时代都需面对和解答的终极问题呢?

下面我试着从剧本结构、语言魔力和命运角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出好戏:精妙绝伦的剧本结构

亚里士多德对《俄狄浦斯王》极为赞赏,他在《诗学》中多次论及这部作品,认为它是全部希腊悲剧中最典型、最成熟完美的命运悲剧。

剧本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忒拜城出现异象:

"田间的麦穗枯萎了,牧场上的牛瘟死了,妇人流产了;最可恨的带火的瘟神降临到这城邦,使卡德摩斯的家园变为一片荒凉,幽暗的冥土里倒充满了悲叹和哭声。"

为了寻找原因,忒拜君王俄狄浦斯王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背后的原因。而国舅克瑞翁带回来的神谕是要清除城邦的"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要找到当年杀害忒拜原国王拉伊俄斯的人。

在寻找当年"凶手"的破案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剧情反转,用书中的话就是"命运使狩猎的人反而掉进了罗网"。

第一次反转:侦破案情的侦探反倒成为了犯罪嫌疑人。

作为神的代言人,先知被邀请到俄狄浦斯跟前,但是他认可俄狄浦斯是一个称职的国王,所以不愿意说出神的旨意。后来俄狄浦斯认为克瑞翁与先知相互勾结篡权,先知不得已说俄狄浦斯就是杀人凶手。

第二次反转:王后的安慰让俄狄浦斯更加不安。

王后伊俄卡斯忒为了安慰俄狄浦斯,说拉伊俄斯注定会死在自己的儿子手中,而那个婴儿早就被遗弃,而且拉伊俄斯是在三岔路口被一群强盗杀死的。当拉伊俄斯的死亡信息明确后,俄狄浦斯开始怀疑自己可能就是那个凶手,但还有一线希望,毕竟据当事人(牧羊人)表述拉伊俄斯是被"一群强盗"杀死的。

第三次反转:使者的"报喜"带来更多的隐秘。

科林索斯的国王吕波斯(俄狄浦斯的养父)逝世,使者来到忒拜,要迎接俄狄浦斯回去继承王位。俄狄浦斯听后非常高兴,因为俄狄浦斯会杀害自己父亲的神谕并没有灵验。但俄狄浦斯还畏惧会娶自己的母亲,于是使者安慰他:吕波斯夫妇并不是他的亲生父母,他是从一个牧羊人手中交出的弃婴。王后伊俄卡斯忒听到使者的话后,仿佛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她劝俄狄浦斯不要再去深究了,但俄狄浦斯却误解了王后的话,一定要寻根究底。

第四次反转:最后一丝希望变成最后一块拼图。

当年国王的随从(牧羊人)被找来,俄狄浦斯寄希望牧羊人能还他一个清白。牧羊人的善良让他不愿意吐露真言,但是在俄狄浦斯步步紧逼下,牧羊人的信息成为最后一块拼图,一切都证明:俄狄浦斯就是那个"弑父娶母"的人。

"弑父娶母"是观众预知的前提,而如何用精妙的叙事结构来让主人公发现这个"公开的秘密"就是一大挑战。

索福克勒斯将这一"秘密"打散,分成不同的信息碎片,由王后、牧羊人和使者等人逐步透露,将神谕和破案线索交叉在一起,奏出了一首激荡回旋的交响曲。

一道神谕:不可抗拒的语言魔咒

俄狄浦斯生来就背负了一个神的诅咒:弑父娶母。神谕是神对人命运的预言,为什么神的一句话就会成为不可抗拒的最终决定力量呢?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想先从语言的特点讲起。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索绪尔

对没有学过语言学的人来说,这段话看起来有些不易懂。我们结合神谕做一个简单解释:父母的能指是具有音响形象的字词,而父母的所指则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俄狄浦斯来说,他的父母是特定的。

神谕是一种知识的隐喻,代表着神的权威,而俄狄浦斯则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来对神谕进行解读和应对,从而逃脱命运的诅咒。

但实际上,人是有局限性的,俄狄浦斯对神谕的理解是错位的,他认为父母的所指是他的"养父母",而真正的所指其实是他的生身父母。

我们大家熟知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翻译为"知识就是权力"。后现代主义继承并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指出了"语言先于现实,语言创作现实"的观点。

福柯

"通常我们总以为是自己在书写语言,而实际上却是语言在书写我们、塑造我们、限定我们,我们总是被语言所掌握,当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突破这一限制。"

这一观点无疑颠覆了传统的主客观念,作为主体的人被异化为任由操纵和把握的客体,而作为客体的语言则成为有生命力和控制欲的主体。

这并非危言耸听,以大家深恶痛绝的传销为例,我们发现语言确实具有控制和塑造人的能力。当然,语言既可以反向引导人,也可以正向引导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作"预言的自我实现",指的是人们夸大或扭曲的期望会影响自身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促使了预期事件的发生。

上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所小学随机抽选了一些学生,然后告知老师,这些学生都是智力出众的。后来,这些原本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年末测试中成绩遥遥领先。

原来老师们"相信"了心理学家的话,用心教导这些学生,这些学生自信心大增,学习更加努力,于是真的变得"与众不同"。

可以说,语言要发挥作用,先决条件是人得相信。假如,俄狄浦斯并没有听到过他会"弑父娶母"的话,又或者他听到了,却认为这是无稽之谈,那么俄狄浦斯十有八九会在养父母的国家继承王位,过上无忧无虑地生活。

可见,语言就像是一粒种子,它一旦在你的心底里生根发芽,那么就会一直生长下去,长出那颗命运之果。

一场突围:竭尽全力的命运角逐

古希腊悲剧也被称为命运悲剧,认为命运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是导致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俄狄浦斯王》集中体现了人的理性与命运的冲突。

俄狄浦斯在得知他会"弑父娶母"的神谕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科林索斯,因为他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在忒拜城受到狮身人面怪兽侵扰时,俄狄浦斯勇敢站出来破解了谜语,拯救了城邦和人民,因为他有一颗急人所难的公心;在忒拜城遭到瘟疫侵袭时,俄狄浦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找出"污染"源头,因为他爱自己的臣民。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一个公正善良的人,一心向善,却最终落得"自毁双目,流亡国外"的下场,这让人唏嘘不已。

俄狄浦斯的悲剧不在于他是一个天生罪恶的人,而是由不自觉的错误生出来的。命运操纵了一切,支配了一切,让俄狄浦斯在前半生荣华富贵、享尽人间权势,但在后半生却要面对无尽的黑暗、无穷的愧疚与伤痛。

俄狄浦斯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没有对命运听之任之,而是积极用自己的认知和行动摆脱命运的束缚,改写自己的人生。他勇敢地向神的权威挑战,用略显微薄的力量去撼动看似不可动摇的神像。

俄狄浦斯是在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即便结局早已确定,仍要勇敢地去尝试、去探索。在这个艰苦卓绝的追寻过程中,人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抗争精神的光芒越来越闪耀。

《俄狄浦斯王》剧照

诚然,俄狄浦斯王是一个最具悲剧性的人,但同时他身上不屈的抗争精神却是永远指引人类不断奋进前行的一盏明灯。

最后,《俄狄浦斯王》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待人生要更加包容,生命起起伏伏,只要初心不改,终能坦然面对。

参考文献:

1.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悲剧五种[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M].高名凯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