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我来说变化大连中院宣传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70更新:2023-04-29 21:27:28

“大连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已经开到第七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与显著变化,在发布会的字里行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十年”是一个完整的阶段性计数方式,也是用于尘封记忆的完美数字。在媒体朋友的启发下,小编团队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在大连中院官微和官网同步开设“喜迎二十大 我来说变化”系列栏目,用“回忆杀”的形式,回顾大连中院这十年中发生的方方面面变化。

几经考虑,小编团队决定率先垂范,用“宣传篇”开启总结与回忆的大门。

篇一

2012年的一个冬夜

临近春节,天气已非常寒冷,窗外寒风呼啸,天已经黑透,大连中院宣教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

时任宣教处处长杨叔朋和王军忠正在一遍又一遍校对着稿件,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杨叔朋和报社总编在不停沟通。这篇文章非常重要,要上第二天日报头版,字字珍贵,不容有任何失误。

宣教处干事尤洋正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的敲打键盘,手动输入一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裁判文书,人工排版后,发到大连中院官方网站,进行裁判文书公开。

电脑屏幕上,一排QQ头像在不停闪烁。

“一网擒身”是尤洋的网名,在负责大连中院官方网站建立时,尤洋就起了这个名字,并且一直用到今天。

晋晓兵的身影埋没在报纸堆中,按照处长指示,一张一张搜索有用的新闻和语句,用笔做好标记,对于有参考价值的完整新闻报道,晓兵会裁剪下来做好收集汇总。

结束了半天的拍摄工作,身材瘦小的刘源扛着十几斤重的摄像机一路小跑回到办公室,麻利的取出新鲜出炉的录像带。

如何迅速的把录像从影碟机转换到电脑上,是一项令人挠头的工作,视频和音频格式转换与压缩,必须通过专业的软件来完成。至于视频剪辑,就需要更专业的技术与人员。

在办公室工作的宋唐吟正准备下班,突然发现一名网友@了“大连中院微博”。“为什么大连中院办公室的灯会亮到很晚,你们一直在加班吗?”

官方微博维护与发布是小宋的主业,虽然每天都要回答网友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给小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镜头拉起,十年前的这个普通冬夜,大家都平静如常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从人民广场望去,大连中院果然灯火通明。

当时的大连中院,官方网站是面向公众的主要窗口,也是对外发布信息进行司法公开的主要出口,大连中院官网建设已非常成熟,固定的版块,即时更新的内容,甚至还有“庭审直播”专栏。

“那时的庭审直播非常有趣,院里会选择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待开庭案件进行网上直播。案件开庭时,我们会设置三到四台机位,甚至还有导播,为大家介绍庭审相关情况,引导观众收看。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种庭审直播数量很少,观众收看也比较麻烦,必须要坐在电脑前登录大连中院官方网站才可以收看。”作为大连中院官方网站的建设参与者,尤洋回忆起十年前,很多场景仍历历在目。

“当时的官方微博由办公室负责,我的工作就是通过微博发布大连中院的新闻,比如重要会议,有影响力的案件宣判情况等等。当然,与粉丝互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天数着新闻被转发数和粉丝增加数,是最大的乐趣。”身在北京的宋唐吟回忆起当年,电话里传来的声音依然兴奋。

“虽然我离开大连中院多年,但是时刻都在关注大连中院的动态,微信、微博、官网、头条,我都在关注。尤其是微博,你一定要维护好啊,当时我真的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小宋末了还不忘叮嘱小编努力工作。

篇二

马秋的专稿

2015年6月24日8:50,大连中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第一篇推送《大连“@法苑君”上线,约吗?》。

【法院动态】大连“@法苑君”上线,约吗?

看完这篇文章,小编几经询问,才知道作者是马秋,大连中院微信公众号的开设者,也是马秋。

此时的马秋,已离开大连中院6年,目前在湖南省检察院工作。本着试试的心态,小编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马秋,并邀请她讲讲当时的事情。

几小时沉默之后,马秋居然发来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在大连中院官方微信开通七周年》的专稿。小编非常感动,经过认真研读,小编弄清了当时微信公众号开设与维护的情况,并且从字里行间中,能够感受到马秋对在大连中院所从事过的宣传工作充满深情。

“2013年7月,微信新版本将公众账号细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公众号迅速成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人民法院在宣传需求和新媒体建设长远考量的宠儿。到2015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数超过10万个。而一直被誉为走在东北开放前沿的“北方明珠”的大连法院也正是在这一年搭上顺风车,而我也有幸成为大连中院官方微信的首任“操盘手”。”马秋在专稿中写到。

2015年6月,还在哺乳期的马秋接到处里安排的一项重要任务,负责大连中院官方微信的开通运营。初次接触新媒体的马秋一度非常困惑,习惯了写传统稿件,面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忐忑不安的马秋硬着头皮领下这项任务。

在全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马秋通过广泛学习研究,终于在2015年6月24日,在大连中院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第一篇主题文章。

“没想到我在哺育自己孩子的同时,又多了一个孩子。”公众号建立起来后,马秋像照顾孩子一样,斟酌筛选着一个字、一句话、一张图,悉心呵护着这个萌芽状态的新媒体。

“不记得经历了多少次为了明天还不知道有没有米下锅而发愁、为了让内容更有卖点而‘吟安一个字,掐断数根须’,因为不熟悉技术操作而手忙脚乱,还有等待大boss审核的辗转忐忑。”这句话实实在在戳中小编的软肋,相信也是每一个媒体人必经的心路历程。

大连中院微信公众号推出后,立即吸引了大量粉丝,通过这个新媒体崛起的标志性平台,“法苑君”经过不懈努力,推出多篇出色的宣传文章,向社会和公众更加全面的展现大连中院的新风貌。

“新媒体需要内容为王,原创才能吸粉而且是忠粉,于是在部处领导支持下,开始面向两级法院征稿。当时院里的几大庭室民庭、刑庭包括在外界看来相对高冷的知识产权庭都给予了极大支持。随着稿源增加,我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结合曾经在电视台从事主题报道的经历,我也找到了一些如何让比较生硬冰冷的法律主题‘软着陆’的小窍门,开始尝试开设一些原创性的专栏,比如‘小苑杂谈’、‘法官说法’之类,自己也化身为‘小苑君’,再辅以新媒体丰富的可视化表现手法,力图使高冷的官方微信增加一些萌萌哒的个人色彩。”微信公众号不是一个冰冷的传播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性格的“拟制人”,在对公众号的“人设”打造上,最初的“小编”们倾尽心血。

经过全处的努力,2016年6月,大连中院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荣登辽宁省法院系统月度榜首。与此同时,新媒体在一步一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跟随着不断强大的手机功能与网络技术,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大连中院微信公众号崛起的路上,飞起的烟尘隐藏了马秋、晋晓兵、周燕雁、李丹、刘芳见、于浩等诸多默默奉献的小编们,但是保留下来的文字里,依然是抹不去的回忆。

篇三

杨叔朋和张静的回忆

阴雨天的咖啡厅里,小编和杨叔朋对面而坐。看着这名从事宣教工作二十余年,退休4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宣教处处长,小编迫不及待的想听听十年前的故事。

“十年前的宣传手段非常单一,主要靠报纸和电视。那会我们更多依托跑线记者,给记者们提供素材,由记者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撰写,作为报纸和电视节目的内容进行宣传。这种模式虽然省力,但是我们缺乏自主权。当然,司法公开和宣传力度与现在比,毫无可比性。”杨叔朋打开话匣子。

“虽然也有官方网站,内容也算齐全,但是排版和更新非常繁琐,耗人工,而且原创性的材料非常少。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网站受众多为律师和法律工作者,需要主动登录网站去获取相关信息,群众关注度低。不像现在,打开手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推送。”杨叔朋说。

杨叔朋把当年的媒体称为“平面媒体”,之所以称之为“平面媒体”,是因为传递信息的维度单一,没有立体感。因为电视片成本较高,报纸是当时的主要信息载体。

为了能够登上主要报纸的头条,宣教处的同志们也是拼尽全力,联系记者,和总编沟通,一遍又一遍校对着记者发来的通稿,生怕出现一个错别字,造成无法补救的错误。

“压力大啊,不像你们现在,微信公众号发出去还能修改十四个字,再不行就删除了重新发。我们那会只要见报,再发现错误,就是事故,而且只能将错就错。报社只负责常规校对,对法院自身的表述内容,就需要宣教处的同志们自己来了。”小编从杨叔朋的语气中都能感受到当年那种见报前的紧张。

十年前的宣传片录制,必须由电视台来完成,但是素材需要法院提供。刘源经常扛着沉重的摄像机,奔走在各个法庭。

“当时制作宣传片,都是大工程,需要策划、脚本撰写、场景布置等等,因为样片改动一次,就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在拍摄前要一切准备就绪。你们现在多轻松,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自拍自导一个短片,可能一个下午就能完成,还能添加各种特效。在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杨叔朋回忆起某年大年三十晚上,为了一部宣传片的后期制作,处里加班忙到晚上七点多,到家刚好赶上春晚开播。

“针对这十年里大连中院宣传的变化,我说几点感受。”杨叔朋深思了一会,仿佛又回到工作时的状态。

“一是受众和粉丝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转换。之前都是大家通过购买报纸、观看电视新闻、浏览法院网站主动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现在反了,是我们主动把法院的相关信息推送给受众和粉丝们,想尽办法推出吸引力强的作品,获取更多受众和粉丝关注。二是新媒体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已在新媒体冲击下发生着变化,融合媒体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信息爆炸,凭啥要看法院的推送?内容没有吸引力,短视频没有新意,就不会受到关注,所以你们的工作强度与难度会持续增加。三是法院宣传理念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法官敢于在官方媒体上亮相,表明身份,用自身经历讲好法院故事,这就是一种进步,司法公开力度越大,说明我们的法官越有自信。”听完法院宣传部门的前辈这一席话,小编对宣传工作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杨叔朋退休后,张静接任宣教处处长,2018年到2021年,正是党政机关官方新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三年。

“竞争太激烈了,外网发布、微信发布、头条发布,微博发布,每个月都有排名。法院系统的排名,政法系统的排名,全省的、全国的,这种良性竞争逼迫着大家毫无喘息的时间,必须迎头赶上。”张静说。

这三年中,宣传稿的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文字叠加,新颖的排版、恰当的配图、应景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维度渠道,为粉丝打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领导对宣传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扩大宣传范围,可以让公众进一步了解法院工作,了解法官生活,增强互相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增加法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通过宣传,我们还能通过粉丝的留言及时掌握群众的需求和反应,也算是走群众路线的另一种形式吧。”张静说。

在大排名的刺激下,各家法院都展现神通,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和新颖视角层出不穷,紧紧贴住群众生活,把高高在上的法律条文变成有温度的协调工具,在细微之处体现人文关怀。

“在这种激烈竞争下,大连中院不能示弱,我们也开辟许多特色栏目,并且通过外宣手段推送了一批精品案例,树立了许多先进典型,同时把宣传工作作为法院文化的一部分,发扬光大。”张静在今年年初离开宣教处,这种情怀一直没有变。

2021年末,大连中院宣教处被中宣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评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这也是大连中院宣教处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荣誉。

篇四

2022年的一个秋夜

一场秋雨过后,滨城仿佛一夜入冬,突如其来的寒冷让大家早早换上厚外套。宣教处的办公室里,依旧是忙碌的景象。

“处长,省院通知,我们拍摄的‘小薛防骗’系列短视频已入围中政委举办的‘三微’作品大赛,今天务必进行再剪辑,准备在央媒视频号上展播。”王璐兴奋又焦急的打着电话。

孔繁非坐在电脑前,动作娴熟的编辑着今天要发的微信公众号。排版、格式、插图、PS,键盘和鼠标完美结合,几分钟的时间,一篇制作精良的公众号预览便已成型。

刘源早就扔掉了沉重的摄像机,在办公桌前认真研究着无人机。明天天气晴朗,深秋的大连中院,需要航拍采几个壮美的画面。

集控中心里,姜宏臣正在架着摄像机,连接无线网络,为第二天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做着直播准备。

李丹刚刚把公众号最新的推送发到媒体朋友群里,供大家作为新闻素材选择使用,就接到报社发来的链接,《大连中院发布‘建设工程审判白皮书’》通稿已被日报刊载,点开链接,即可看到电子版的日报内容。

小编和已在市委办工作的晋晓兵通着视频,一边远程采访他当年在宣教处工作的情况,一边在电脑上敲打着文字。

和十年前的那个冬夜相比,人物和画面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宣传干警们努力进取,永不言败的心。

十年时间转瞬即逝,小编团队在前辈们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努力通过新媒体让大连中院的外宣工作更上一层楼。

今年以来,已有70余名中院干警现身大连中院微信公众号,通过“法官说法”“法官札记”“人物”等栏目在普法宣传、个人展示、典型树立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人世间的平凡之路”“挥着翅膀的女孩”两篇“人物”推送,点击量均达到1.3万。在大家的广泛参与下,大连中院微信公众号粉丝月均增加3千,篇均点击量已过2千,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敢于亮剑,也成为司法公开和接受社会监督的新模式,小编要求每名亮相的干警必须备注职务、姓名并配上工作照,以展示出新时代法院干警的崭新风貌。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身正不怕影子斜,只有公开、透明纳入全社会的监督下,才能够树立刚正不阿的法官形象。

今年的新闻发布会,小编团队在形式上进行了改版,大胆的开启了视频号直播模式。3月份以来,已有11场新闻发布会通过视频直播形式召开。这个变化,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在短视频为王的时代,小编团队也不甘落后。在“女法官国际日”“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小编团队自编自导自剪辑,推出“芳华如你 无问西东”“不再犹豫”“掌声响起来”等主题短视频,并在视频号、抖音号强力推出,篇均3万 的点击量,让更多人了到大连中院的风采。

“小薛防骗”系列、“法院小姐姐三部曲”系列、“连小法与郝公民”系列短视频的推送,更是展现出大连中院干警多才多艺的一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下一步,小编团队已锁定创建“大连中院融媒体工作室”,进一步开发音频、视频多功能宣传形式,力争通过打造新媒体矩阵,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大连中院宣传工作。

结语

2022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5场,介绍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举措和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看着这虽然简短,但高度概括且铿锵有力的语句,回顾着大连中院十年以来媒体运用的发展与变化,很多熟悉的人和场景在小编脑海中翻涌而过。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缘聚缘散、人走人留都已不重要。文字里的故事、照片中的场景和视频中的人物,都会和为法院宣传事业付出过的努力一起,永远被记录在时间的流逝中。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曾经和正在为法院外宣工作默默付出的人。

来源: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