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飞来的仙鹤主的主要演员「以电影飞来的仙鹤为例谈谈80年代国产片的几种典型表现手法」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06更新:2023-04-30 04:58:29

文:宿夜花

陈家林导演的影视剧中,尤以历史题材电视剧《康熙王朝》、《唐明皇》等最为知名。其实,早在80年代,陈家林执导的电影作品像《谭嗣同》、《末代皇后》(姜文、潘虹主演)便得到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提名,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本文要说的这部1982年长影厂电影《飞来的仙鹤》便是他早期的电影代表作,获得了文化部的优秀影片奖。

电影《飞来的仙鹤》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陈家林导演,王兴东、王浙滨、刘子成编剧,孙才华、张伟欣、王尚信、杨通主演。

这是一部十分具有代表性的80年代国产片,从故事构思到电影的表现方法均反映了80年代国产电影的典型创作特征。

在此之前要先简要说说80年代的整体创作环境,“纪实美学”是80年代国产片的主流美学。正处在创作黄金期的第四代导演分别以他们各自的独特风格回归现实主义创作。

本片也是体现当时国产电影创作风格一个例子。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一对渔民夫妇,他们出于善意收养了遭受创伤的芭蕾舞演员白鹭之子小翔。等孩子长大后,他有了重新回到生母身边、过上更好物质生活的机会,夫妇俩忍痛将孩子送回亲生母亲。孩子却处在养母与生母、物质优厚的城市与生养他的乡村之间难以适从。

电影涉及到了很多的现实元素。例如,电影反思过去给主角母子俩带来的罹难(母亲生理受伤、母子离别)、探索城乡二元结构中孩童成长的价值取向。除了这些明显的主题外,电影里还隐约涉及到如何引导教育儿童、释放孩童天性等富有现实意义的议题。这些主题在同期电影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在此,就如下几个方面浅谈本片表现手法上体现的80年代国产片的典型特征。

01、强化意象的运用

所谓意象,即“文艺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

在80年代电影中,意象不仅广泛存在于电影细节之中,有些时候更被强化运用、成了电影极具辨识性的标签。在铁凝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小说标题即是重要意象,独具一格的衣着正是安然这个新时代女学生思想前卫、个性独立的象征。在由其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第四代导演陆小雅代表作)中,这一意象得到更直观的视觉呈现,安然的“红衣”富有视觉冲击力,这与电影中展现的安然性格强烈、正直、热情是相辅相成的。

在长影厂影片《佩剑将军》(肖桂云、李前宽执导)中,片名中的“佩剑”本身即是一种意象,电影中仍出现了“梅”与“鹤”等多重物象。梅在其中象征着坚贞、鹤则象征着两位将军坚定的信仰与不变的归心。

在《飞来的仙鹤》中,电影采用了小翔养父贺凤翥口中的丹顶鹤的传说来使之有了更明确的象征义。仙鹤送回仙女,仍要归返故乡。结合电影中所有出现仙鹤的情节,不难看出,“湿地之神”仙鹤是小翔生长之地嫩江的象征,养鹤则是小翔的养父母这一辈渔民的生活方式。仙鹤代表的是小翔无法割舍的养育情、难以抛弃的故土之爱。

似乎理解了这一层意象,便会预知电影结尾小翔的最终选择。

02、诗意想象

在反思影片中,通常是采取诗意想象来消解苦难,这点在《巴山夜雨》中体现尤为明显,片尾,秋石似乎和女儿走向了一个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即便是很多现实题材影片中,通常也会出现一个理想化的、简单的、美好的田园社会,心灵受过创伤的人在这里得以再次重新找到力量(例如《牧马人》的敕勒川)。这种美来自生活本身,一定程度上又被加以诗意化呈现。

在时代题材中,无论是讲述城市面貌还是乡村生活的,都注定会有一些角色,在不断城市化过程中,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融不进城市,精神难以寄托。此时,美好的乡村图景也可以成为那些失落的乡村人的精神港湾。《飞来的仙鹤》中,小翔嫩江的乡土生活仍然是带有一定的理想化特征的美好田园式图景。

《飞来的仙鹤》里,小翔面对的依然是两种文化的价值冲突。他生活在嫩江,天然对大自然、对乡土田园生活有着本能式迷恋,却要被生活在城市里的父母要求弹钢琴、画画,他的天性得到禁锢。电影中,养父母是典型的渔民,他们自身是仁爱又包容的。导演将小翔的故乡嫩江展现出一副人、仙鹤、大自然完美相融的景象,这比现实景象更多了一层主观上的诗意化,呈现出的是一种简化后的美好。这种描绘,完全使得最后小翔的选择顺理成章。

值得玩味的,电影中的城乡二元文化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也在互相融合。养父母自知自身缺乏知识、希望小翔接受城市里最好的教育。白鹭也曾回到嫩江与仙鹤一起翩翩起舞,怡然自得。小翔对生母白鹭(张伟欣饰)带来的录音机(代表着先进的物质文明产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如果他继续融入城市生活,他或许会完全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此时电影便采取戏剧化的手段,录有养母声音的磁带被洗掉、被强迫弹琴学画磨掉了他的耐性,这使得他心里难以接受,而直接鼓起勇气回到他的家乡和养父母身边。

这种编排在当时也曾招致非议,即这种剧情倾向在有些观点中被认为是带有一定消极的、与现代生活方式背离的。

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下,物质文明的更替、生活方式的更新给不同处境下的人多带来的冲击只能由每个亲身经历的人去体会。在城乡文化的母题之下,每个人只能做出合乎自身的选择。电影并不一定是在给谁上课,很多时候是提供了一种视角。

03、儿童角色与孩童视角

80年代国产电影快速发展,观众的需求导致了更多层次类型的角色出现,儿童角色的比重在增大。儿童片已经成了一种有一定影响的类型。中国电影金鸡奖也设立了最佳儿童片奖。各大制片厂也有儿童片力作问世,北影厂有《苗苗》、上影厂有《闪光的彩球》、长影厂则有《绿色钱包》等。

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在一般故事片中儿童角色的作用。

孩童的眼光往往是最单纯的,他们不懂复杂的成人世界规则、对待事物会保持最富童真的看法。

同期的很多电影也在表达时运用儿童角色和儿童视角,在谢晋导演的《牧马人》中,方超饰演的许灵均之子一句童言无忌便衬托出许灵均的悲凉处境,令人笑中带泪;在白沉导演的《大桥下面》中,方超饰演秦楠的儿子,在他被小伙伴欺侮还浑然不知其意之时,令人哭笑不得,此时女主角秦楠一个单身母亲的艰难处境更令人心酸。

孩童是一面镜子,孩童的个人视角与单纯的思维可以映射出成人世界的种种荒谬,这种表达有时更具力度。

本片中的小翔也是处在多种矛盾中,他与亲生母亲分离是命运既定的、年幼的他无法选择,同时他也在受亲生母亲与养父母不同价值观、教育观的影响,这些给他的冲击都是很大的。

本片中,小翔少不更事,尚无虚荣心,他可以毫不怕羞地在众人的嘲笑下与动物保持友爱互动;他不懂得更神层面的生活发展与变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归家乡。

如若他成人后,对世界、对生活有了更理性的认知,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这个问题值得思索。

© 本文版权归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文仅仅是从电影本身出发想到的,就结合部分同期影片简单谈谈。80年代国产电影还有很多特征,此后在讲述其他影片时再讨论。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