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夜话县梆子团演出过的主要剧目「迁西夜话县梆子团演出过的主要剧目」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2更新:2023-04-30 09:07:12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7辑《艺苑杂谈》(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作 者: 郭景斌

《宝莲灯》剧照。孙桂萍饰三圣母(孙丽云提供)

传统戏一直为观众喜闻乐见,但其上演频率,却不时受到当时有关政策的制约。1962年9月至1965年5月,上演剧目以传统戏为主。1965年6月至1978年2月,上演剧目几乎全是现代戏。1978年3月传统戏解禁,但仍受比例〔3:7〕限制。随着政策的放宽,传统戏的演出场次才越来越多,几至占据绝对优势。总括17年的演出剧目,传统戏仍然超过了现代戏〔传统戏63出,现代戏23出〕。本卷主要介绍其中一些重点剧目及其编排上演的背景和简要经过。

《霓虹灯下的哨兵》

讲述人:董玉林

1963年春,剧团导排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此剧表现的是1949年5月,我华东野战军某部特种团一营好八连的战士,奉命驻守上海南京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立场坚定,不为金钱美色所诱惑,旗帜鲜明地站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与潜伏大陆的敌特分子、青红帮地痞流氓进行顽强斗争,最终出色地完成保卫南京路的故事。情节生动,很适合当时形势的需要。剧中,邓宝仲饰阿飞,陈桂敏饰园丁,王小计饰排长,傅淑芹饰春妞,刘桂珍饰女特务,王芝民饰指导员。剧目上演后反映很好。7从保定市剧团引进,由我和保定市剧团的赵谭导排。

《雷锋与红领巾》

讲述人:董玉林

《雷锋与红领巾》,是继《霓虹灯下的哨兵》之后排练出来的又一剧目,主要表现的是雷锋在担任抚顺市建设街东风小学辅导员时以满腔的政治热情和崇高革命理想影响教育儿童茁壮成长的故事。

当年〔1963年〕3月1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剧团编剧王芝民依据报刊资料着手编写了该剧。我们导排完《霓虹灯下的哨兵》时,该剧框架已成,但还需做进一步充实。于是,我和王芝民请示团部,北上抚顺,到雷锋生前曾经当过少先队辅导员的东风小学,进行了一次实地采访。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整理修改,才算定稿。在之后的导排中,又对个别词句做了必要的润色和改动,使剧情和艺术形式结合得更加完美。

试演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正式演出后一直受到普遍欢迎。每到一处,中心学校纷纷包场。剧目推出当年,仅在辽宁省的锦西县、绥中县和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唐山市4个演出点,就演出近百场,观众达10万人次,每日至少连演3场。在鞍山、锦西最多时一天演过7场,演员们吃饭、中间休息时都不卸妆。就是这样,演员们也从未叫苦喊累,情绪一直十分饱满。每场演出之后,组织者都要现场征求观众〔学生代表、老师、校领导〕的看法。有位校长说:“看你们一场戏,胜讲十堂课,非常受教育。感谢你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精神食粮。”

该剧随后又演出300余场,观众超过40万人次,振动了河北省其他兄弟剧团。河北省南皮县河北梆子剧团,曾派人不远千里追到辽宁,找到我们团学习该剧。此剧让剧团唱出了威势,唱出了盛名,更重要的是为落实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指示,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人们公认的贡献。

剧中,李连余饰青年雷锋,陈章富饰童年雷锋,王艳苓〔另有刘桂珍〕饰田老师,张富莲〔另有王艳苓〕饰雷母,孙宝伦饰小龙,刘桂芬饰小梅,郝文英饰地主。

《七仙女下凡》剧照。刘桂珍饰七仙女(刘桂珍提供)

《小二黑结婚》

讲述人:董玉林

《小二黑结婚》,是1960年代初期剧团演出的主要剧目之一。该剧表现的是抗战英雄小二黑与本村姑娘小芹相爱的故事,因为不符合传统观念,他们的爱情遭到各方反对。这种反对不仅来自双方的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还包括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他凭借职权,兴风作浪,罗列罪名,对两个年轻人进行残酷迫害,后由民主政府〔区长〕出面支持,两个相爱的人终于结成连理。此剧原属歌剧,后由剧团作曲徐振东对曲谱进行精心改编,才以河北梆子的唱腔搬上舞台。乐感优美,声腔得体,加之演员嗓音清脆宏亮,演出时很受欢迎。属剧团保留剧目之一。剧中小二黑由王占亮饰演,小芹由陈桂敏饰演。

《临津江的战斗》

讲述人:董玉林

《临津江的战斗》编排于1964年夏。该剧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指战员,冒着美军千架飞机对三八线以北军需供应线的轮番轰炸,与朝鲜军民一道英勇抗击入侵者的故事。

音乐设计徐振东,原是抗美援朝战士,转业后安置在剧团工作,熟悉朝鲜的战斗生活和民俗风情、音乐节奏,谱出的曲子优美动听,非常具有异域情调。武打设计是王德顺、郝文英,他们都是功底深厚的导演、演员,设计出来的动作,无论是陆战武打,还是水战武打,表现得都非常逼真,且节奏感十分强烈。美术设计是严桂生,他是多年的美工。剧中,盖叫天饰阿玛妮,王占亮饰志愿军指导员张根。

该剧突出体现了大胆的革新精神,观后使人耳目一新。开场,大幕在炮声轰鸣中徐徐拉开,天幕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村庄、树木在燃烧〔特技〕,一队朝鲜妇女头顶弹箱,有的还身背婴儿,给正在激战中的前沿阵地运送弹药。她们时而爬山,时而涉水,时而结队,时而散开,时而卧倒,时而疾进,穿插变化非常得体,全部舞蹈动作都是用河北梆子从未有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战场的真实性在强烈的艺术渲染中被充分展现了出来。此节占时虽有十多分钟,但观众不仅没有感到拖沓,反而获得了强烈的艺术享受。水战中,由于武打设计选用了“三百六扑虎”“七百二蹿六毛”等高难动作和新型武打挡子“翻”,打得精,翻得漂,同样深得观众喜爱。唐山市京剧团主演徐荣奎看后曾说:“你们真能干,我佩服!你们敢大胆革新,有魄力。”

该剧演员爱演,观众爱看,“文革”前一直是剧团的打炮戏。

《朝阳沟》《丰收之后》《奇袭白虎团》三剧

讲述人:董玉林

1965年春末,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古装戏全部禁演,剧团只能在现代戏上做文章,但原有的几出现代戏已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于是,剧团又相继排出了《朝阳沟》《丰收之后》和《奇袭白虎团》三出戏。

《朝阳沟》是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的戏:高中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遇到了一连串困难,思想发生动摇;在党的基层支部和群众的帮助下,加之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对乡村的热爱,使她逐步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最终扎下根来。剧情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乡村生活气息浓厚。剧中,王占亮饰拴保,陈桂敏饰银环,孙桂萍饰银环娘,张富莲饰拴保娘,刘桂珍饰二大婶。

《丰收之后》是出独幕戏,反映的是农村新旧思想斗争。

《奇袭白虎团》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排长率领一支侦察队,在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大年及广大群众的大力协助下,插入敌人心脏,捣毁美伪“白虎团”的故事。剧情惊险曲折,生动感人。剧中,王素兰饰阿玛妮,王艳苓饰阿赛妮,郝文英饰严伟才,王素兰饰政委,王杏林饰韩大年,我饰演了团长。

当时,这三出戏很为剧团救了急,因为新剧总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确保了剧团的稳定收入。

《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杜鹃山》《椰林烽火》四剧

讲述人:董玉林

1972年3月县梆子团复建后,原来演出的剧目以及一些歌舞、曲艺等形式逐渐被取缔,代之以大型剧目。自同年9月始,剧团陆续排演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杜鹃山》《椰林烽火》四出戏。

《红灯记》的脚本是王占亮、王杏林从沧州剧团带过来的。为了排好剧团复建后的第一场戏,剧团派了9个人,由王芝民带队,去石家庄省梆子剧院进行了学习。其中,演员组有王素兰、王占亮、王小计、白士俊,乐队组有王孝章、崔延文、刘柱成,舞台组有张景波、于秀珠。他们按各自业务对口学习,一共学了4天,回来后就进入了紧张的排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战排演,觉得有些演员不适宜表演戏剧,经向县领导请示做了个别调整,张秋如到煤炭医学院上了学,郭宝玉参了军,孙庆平调到工业经委。之后,又从外地找来了几个演员,将演员行当配齐。此剧排出后给县领导汇报演出,演员们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演出效果很好,领导和观众都很满意。剧中,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鸠山,分别由孙丽云、王占亮、傅淑芹、王杏林扮演。

《红色娘子军》,主要表现的是不堪忍受恶霸地主南霸天残酷压迫的吴琼花,在党的培养下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的故事。此剧由郝文英导演,王艳苓饰吴琼花,王小计饰洪长青,王福恩饰南霸天。

《杜鹃山》由我导演。剧中,乌兰、杜妈妈、党代表、毒蛇胆、温其久,分别由郝文英、孙丽云、王艳苓、宋国华、何显威饰演。

《椰林烽火》排演时我国正在积极抗美援越,此剧是在搜集了大量越南战斗故事的基础上创作的。为了保证剧本质量,我还专门去过一次南开大学,走访了在那里就读的越南留学生,所以写出来的脚本很有越南的风土人情味。剧中有削竹舞、刺杀舞,有独唱,有伴唱,舞蹈时管弦乐取代了打击乐,看后使人心情激越。它是继《临津江的战斗》之后的又一革新剧目,并与《临津江的战斗》同为看家戏。音乐设计徐振东,舞蹈、武打设计王德顺。剧中,越南老太婆、美国顾问、女游击队长、越南儿童,分别由王素兰、王占亮、傅淑芹、陈章富饰演。

《龙江颂》

讲述人:何显威

1973年秋末,唐山地区搞戏剧调演,我县梆子团参加调演的剧目是《龙江颂》。这是一出反映龙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整治水患、力锁蛟龙的现代戏。具体情节是:1963年,东南沿海某地农村大旱,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遵照上级部署,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精神,要在九龙江上建一座水坝,引水灌溉干旱地区的九万亩土地,但因为要牺牲本村三百亩良田而遇到重重阻力,曾是后山地主走狗的王国禄〔后更名黄国忠〕潜伏在龙江大队,挑唆大队长李志田反对无私筑坝,江水英识破其身份后将其逮捕,大坝建成,龙江大队和干旱地区的人民共享丰收喜悦。此剧的京剧版是我国十大样板戏之一。

这出戏是经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龙江颂》剧组手把手教出来的,属省戏剧艺术家亲授。当时〔剧团去林西慰问演出之前〕,省河北梆子剧团在天津第一文化宫〔河西区〕演出,剧团派人去天津随团进行了学习。省团大师非常热情,责任到人,悉心指导,江水英扮演者张淑敏教何仿瑞,大队长扮演者张志远〔当时任团长〕教白士俊,周春山教王占亮。学习其它角色或专业的还有刘柱成、王素兰、张子胜、王杏林等,共20人,学习了3天。

省院老师的调教,使剧团演出的《龙江颂》非常成功,振动了唐山地区所有的文艺演出团体,获得了演出一等奖,后来一直是剧团重点剧目之一,常演不衰。

《扎根》

讲述人:李小凤

1974年12月底,县梆子团参加唐山地区戏剧会演,参演剧目是《扎根》。该剧主要讲的是一个有志青年扎根农村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这在当时很符合形势。该剧编剧董玉林,导演王德顺,美工闫桂生。唱腔设计是孙丽云,因为她不会简谱,是她唱,由崔彦文手录的曲子。此剧上演后与会各团反映相当好,一致认为一是编导得好,二是舞台设计得好,三是演员唱得好,四是配合形势好,会演完毕被评为一等奖。剧中,我扮演了进步女青年,赵志军扮演了落后男青年。

《苗岭风雷》

讲述人:罗小飞

《苗岭风雷》表现的是建国初期某团副政委、苗族干部龙岩松,率人民解放军前往家乡剿匪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险象环生,加之秀美的自然景观布置,观赏性极强。

该剧是1974年9月中旬从贵阳市京剧团引进的。当时,我县剧团正在通县剧院演出,贵阳市京剧团也去了,他们在通县招待所礼堂演出,我县剧团有人前去看了他们的戏。因为看惯了表现汉族风情的戏,所以当看到他们表现少数民族风情的戏时,那习俗,那风景,立时感觉耳目一新,加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觉得很有必要移植过来。于是,团长赵乃章便与贵阳市京剧团进行了商议,取得支持后将本子取了过来,重新由刘柱成谱曲,董玉林导演,一边演出《红色娘子军》,一边抓紧排练《苗岭风雷》。同时,我们舞台队的工作人员也积极着手做了准备,通过继续买票看戏在台下偷他们的艺:张景波记道具、服装,赵彦春记前排灯光变幻,李文喜看硬景框架构件,马殿春研究天幕、灯光及音响,我临摩布景。凭这些人的记忆和平时的基本功,一晚上就把他们的技巧学了个八九不离十。经过半个月的业余排练,《苗岭风雷》登台演出。

此剧后来成为主戏之一,为剧团创造了非常可观的票房收入。剧中,王占亮饰龙岩松,陈桂敏饰腊梅,孙丽云饰腊梅母,琴师张子胜,鼓师金世波。

《苗岭风雷》上演时,我们对“腊梅箭技”一节又进行了创新,比贵阳京剧团的演出效果更胜一筹。这是该剧的第一场戏:苗家男女在神树前载歌载舞,坏家伙龙勒山冲过来大声呵斥,强令停止歌舞,并要把人全部带走;腊梅怒不可遏,弯弓搭箭向龙勒山射去;龙勒山一闪,箭射在了神树上。贵阳京剧团在表现这一场景时,是腊梅射箭,龙勒山一闪,羽箭走空,而落处不明,效果远不如箭发后射中神树。中景,神树是软景,布做的,箭如何射在树上呢?对此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在软景树干靠边处挖个小眼儿,把箭预先插进去,使箭悬挂在树干上,因为树干黑,台下观众看不见预先悬吊的箭;我躲在树后,手捏箭镞,只等锣鼓响到“咚不隆咚依咚呛”的“呛”声时,把箭镞快速往下一按,利用杠杆原理,箭身就撅起来,与树干成了90度角,给观众的感觉就像刚射过来的一样。就这么点“特技”,当时却让观众看得莫名其妙,惊叹不已。

《宏图》

讲述人:何显威

1975年11月,河北省文化厅通知各市、区、县,将于12月份举办戏剧会演。为在会演中取得好成绩,剧团雷厉风行,马上准备。首先是确定脚本,经过反复讨论,最后确定使用杨恩华〔原县文化馆创作组组长,后调省文化厅任文化处处长〕依据单学鹏〔唐山市作家〕的小说《战宏图》改编的剧本《宏图》。此剧主要表现的是某地在极“左”路线的指导下改天换地、大展宏图的故事,很合时代节拍。接着又争取到了7,000元专项经费,再接下来就是修改剧本,使其适合河北梆子的节律和艺术特点,并挑选精兵强将投入排练。导演王长山,唱腔设计王曾荣,主演李小凤〔饰梁春伶〕。令人失望的是,《宏图》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只在汇演中亮过一次相,原因是剧情脱离生活,人物假大空。

《十五贯》和《林冲》

讲述人:孙丽云

剧团敢于排演古装传统戏,是在1978年3月初省跃进河北梆子剧院来我县慰问演出之后。那时,随着古装的不断齐备,开始小心翼翼地亮出了几台传统戏,但较之现代戏还是少得多,基本比例是3:7,现代戏仍占绝对优势。那一时期,剧团演出的常用剧目是《杜鹃山》《龙江颂》《苗岭风雷》《海岛女民兵》《红灯记》《沙家浜》《铁流战士》《十五贯》《林冲》《秦英征西》《王宝钏》。

《十五贯》是剧团复建后排演的第一台传统戏。剧情梗概是:明朝时有熊氏兄弟二人,兄友兰是个船工,弟友惠是个书生。因为鼠患,友惠在饼中投药灭鼠,老鼠将饼衔到邻家,又将邻家的金环衔到熊家,从而引出一桩命案,欲行问斩。兄友兰借了十五贯钱前去营救,又因尤葫芦对妹妹的一句戏言引出了一桩误判的私奔人命案,也依律当斩。在监斩四人时,监斩官匡忠发觉案情有失察之嫌,于是缓期问刑。经过调查重审,真相大白,案犯娄阿鼠被绳之以法。此剧情节生动,环环相扣,动人心弦,常演不衰。开始,剧中人娄阿鼠由正在县文教局供职的何显威扮演,但他只演了7场就回文教局了,以后是武戏演员王留群接替了这个角色。剧中人匡忠由王占亮饰演,导演是何显威。

剧团排出的第二台古装戏是《林冲》。该剧表现的是宋朝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妻子貌美为高俅所害,蒙冤刺配沧州,受尽折磨,野猪林中幸有鲁智深相救才保住性命;后看守草料场,又被高俅派人趁夜纵火企图将其烧死;激愤中,林冲杀了前来纵火的陆谦等,投奔了梁山。这是一出很要功夫的戏。当时之所以敢排这出戏,主要是因为那时边少朋来了。边少朋,任丘人,省跃进河北梆子剧团演员,1974年11月经刘义浩介绍加入我县梆子团。他身段标致,武功高超,演技精湛,唱打俱佳,非常适合演大戏。为此,县剧团从河北省跃进剧团要来了本子,由王德顺负责导排。剧中,边少朋饰林冲,何仿瑞饰林妻,刘义浩饰高衙内。经过一阵紧锣密鼓的排练,很快在在县礼堂登台演出,连续售票10场,颇受观众欢迎,票房收入非常可观。后来又在旧城演过一场,之后边少朋就犯肩周炎不能登台了,当时“林冲”又没有B角,只好停演。时隔不久,大概在当年的10月底,边少朋便离开剧团,回任丘去了。从那以后,该剧再未与观众见面。

《宝莲灯》

讲述人:张景波

《宝莲灯》,是剧团原属唐山地区河北梆子剧团时就有的剧目。主要情节是:三圣母思凡,与刘彦昌结合,后被压华山;其子沉香思母心切,苦练本领,冲破千难万险,劈山救母,使一家团圆。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剧团归属迁西后演出过几场,剧中孙桂萍饰三圣母,陈章富饰沉香,刘桂珍饰孔雀公主,唐启明饰白猿,孙丽云饰青年刘彦昌,王占亮饰中年刘彦昌。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此剧很快被现代戏取代。

时至1978年,古装戏逐步解冻,剧团有意重排《宝莲灯》。赶巧,3月份河北省跃进河北梆子剧团受冶金部邀请,由冶金部领导带队,到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慰问演出,所带剧目有《宝莲灯》〔另外还有《陈三两》和《十五贯》〕。他们先在县城演了两场〔两天〕,后又到金厂峪金矿演了两场。当时他们来的都是资深业精的名演〔职〕员,有裴艳玲〔武生〕、张惠云〔青衣〕、田春鸟〔小生〕、张凤山〔花脸〕、张志元〔花脸〕、周春山〔老生〕、齐花坦〔花旦〕、石宝如〔大鼓〕、张玉兆〔鼓师〕、张占维〔板胡〕、马宝来〔乐队队长〕。正是学习的大好机会。

学习由王占亮安排,他投其所好,还送过一回顺水人情。事情是这样的:1977年剧团在东北海城演出时,当地人送给我一块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的白色化石,是做雕刻饰品的极佳毛料,我精心巴意地把它装在箱子里带了回来。这物件王占亮见过。这次省团来了之后,王占亮找到我说:“那块石头呢?”我说在箱子里呢。他说:“拿出来,我有用项。”我问他要干啥,他说:“这你就不用管了。”原来,他和省团的一个负责人很要好,并知道他喜好雕刻,那块毛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我明白了用项之后,心想,人家省团利用演出空余时间帮我们排戏,人情够厚的,也够辛苦的,自己一块石头有啥舍不得的,于是连箱子一起拿给了王占亮,王占亮也就连箱子一起送给了省团来的那位朋友。那朋友一见化石,手感滑润,质地优良,十分高兴,所以接下来导戏时格外用心。王占亮的目的达到了,我也感到“物有所值”。

县剧团演员有原来的基础,再经名师点拨,省团走后又由董玉林导了几日,就把《宝莲灯》排成了,后来一直是剧团的打炮戏,演出场次最多。有人说,省团走了以后,剧团排出的《宝莲灯》在县礼堂连续演了30场〔每天一场〕,场场座无虚席〔800座〕。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了,在我的记忆中,在县礼堂没有演那么长时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出戏到哪儿都受欢迎。在我县礼堂演出时,县阀门厂的一个工人〔名姓记不清了〕曾一连看了8场。半月之后剧团去廊坊,每天一场,连演了40天,1,000人的座位场场爆满,盛赞如潮。后来又在通县连演了半个月。在宽城县城,一连演了7天〔8场〕。要不是当地受了严重雹灾,县里不让演了,剧团一定还会再演几天,因为要看的人还很多,县城周围几十里的人正源源不断地往县城赶。

当时参与《宝莲灯》演出的主要演员,饰演三圣母的A角是孙桂萍、B角是李小凤,饰演刘彦昌的小生是孙丽云、老生是王占亮,饰演沉香的是陈章富。

《青天吏》

讲述人:王芝民

1979年秋,地区文化局举行戏剧会演,剧团准备的剧目是《青天吏》。这个本子是由我改编,后又与董玉林合作改写的,在《三上轿》折子戏的基础上又揉进了《游西湖》〔又叫《阴阳合》〕、《孙安动本》的剧情,三本合一,内容更丰富,可观性更强。该剧表现的是明万历年间,阁老之子张炳仁受封汝宁王,仗势欺人,横行乡里,谋害书生李春生,并霸占其妻李十娘;春生父为儿伸冤,新任知府孙伯阳公正廉明,查明原委,终为李春生、李十娘昭雪的故事。

为使情节更加感人并具有新意,董玉林主张在安排李十娘搭救孙伯阳一节时插入一段“鬼戏”:让李十娘装鬼喷火,吓走杀手。当时我想,“文革”刚过去3年,传统戏也刚恢复,演“鬼戏”风险太大。但后来我们还是下了决心,插入了这段“鬼戏”。排演时,王占亮饰孙伯阳,李小凤饰李十娘,于宝森饰张炳仁,曹更银饰李父。

为妥善起见,会演前我们又请地区文化局的领导先进行了一次审查。地区文化局来的人有董局长、戏研室主任宋瑞夫、工作人员李延直。他们看后觉得剧本改编得很好,情节起伏跌岩,生动感人,并很有新意。有了地区主管局领导、专业权威的认可,我们心里有了底,开始在音乐、灯光、舞台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加工。由于准备充分,会演中一举夺魁,并获得编导奖,奖金300元。

此剧后为剧团主要剧目之一。

《三上桥》剧照。李小凤饰李十娘(李小凤提供)

《三上轿》

讲述人:孙丽云

1979年11月,唐山地区举办戏剧调演,剧团参演的剧目是改编的折子戏《三上轿》。此剧主要表现的是明万历年间,汝宁王张炳仁横行乡里,强取李春生之妻李十娘,李十娘为强权所逼,无奈坐轿去张府,临行不舍公婆,三次上轿的情节。这是以唱、做为主的情感剧,最见功夫。该剧由董玉林导演,演出非常成功,博得与会所有剧团及其同行的好评。调演组委会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被评为调演一等奖。剧中人,李十娘李小凤饰,公公赵志军饰,婆婆吴淑芹饰。

《寇准背靴》《花烛恨》《薛刚反唐》三剧

讲述人:孙丽云

1982年末至1984年初,剧团曾频繁上演三出戏,一出是《寇准背靴》,一出是《花烛恨》,一出是《薛刚反唐》。此三出戏均由老演员姜敬昌主演,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剧团贡献不小。

《寇准背靴》表现的是北宋年间,国难当头,寇准背靴访忠良的故事。该剧的主要看点就是“背靴”。早期科班演“背靴”都是席地脱靴再背靴,后来曲剧泰斗马骐先生依据剧情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吸取京剧“踢飞轮”的技巧,首改“脱靴”为“踢靴”,别开生面,为戏曲界所推崇,以至后来人们认为《寇准背靴》如果“踢靴”演不好就算演砸了。姜敬昌在掌握这一演技上可以说非常到位。但也有失误的时候,1982年晚秋〔9月24日〕剧团在迁安建昌营演出时,他一走神儿,踢出的靴没接住,甩到幕条子里去了。按规范要求,这段戏应是把靴子踢起来,接在手中,然后再背上。没背上,就没法叫“寇准背靴”了。为这事儿他气得几顿饭都没吃好,好几天不跟人说话,一没事儿就练“踢靴”,背了穿,踢了接,接了背,反复地练,后来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表演时再也没出过漏儿。

《寇准背靴》剧照。李小凤饰柴郡主(李小凤提供)

《花烛恨》的大致情节是:刘春兰才貌双全,婚宴上丈夫沈玉被王怀毒死。沈玉之兄沈松贪财忘义,与王怀定计抢亲,不料错抢沈松之妻沈大嫂。春兰假意答应与王怀成亲救下嫂嫂后欲投井自尽,王怀醉酒拦阻,坠井身亡。王怀舅父吴知府与母亲王夫人为报私仇,将春兰定为死罪。适逢王大人归来,王府家人李诚仗义作证,沈大嫂拦轿喊冤,终为刘春兰昭雪。剧目的看点主要是唱、做、念,要求演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尤其是“王大人”的展功〔不同角度、不同幅度的抖翅〕、蹉步、滑步、踢带等,非一般演员所能表演,而姜敬昌却能驾轻就熟。

《薛刚反唐》改编自同名古装武侠剧。大致情节是: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所害,全家被斩。其三子薛刚性格刚烈,威武不屈,于元宵节打死太子,惊崩圣驾,尔后只身逃亡西辽搬来大军,辅佐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终于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张。此剧较之《花烛恨》表演难度更大,要求演员的唱、念、做、打都要过硬。特别是扮演忧国忧民、忍辱负重的徐策这一形象,一定要豪放中见持重,洒脱中见深沉,一招一式都要合情合理,而姜敬昌表演这一角色时却总能恰到好处。

温馨提示:尊重原创 远离抄袭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