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区文案「解码青岛老城区文脉」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09更新:2023-04-30 09:49:30

回首百年,因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堪,诸多城市都有殖民的痕迹。唯有青岛,是以一座城市的容量和气量留下一个近乎完整的历史标本和文化奇迹。现在的青岛,是一个集海洋文化、开放文化、人居文化、工业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文化高地。“文化青岛”、“东亚文化之都”成为青岛的新名片。青岛城市的历史文化,最显著的标志是以欧洲建筑为特色的老街区城市风貌、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被视为青岛高等教育发祥地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等。守着厚重文化遗产、秉承文化脉络的市南老城区,正在不断从保护、挖掘、梳理、传播等诸方面,发挥其对城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用。在江苏路办事处的大学路区域,与这里欧陆风情和人文气质相协调的咖啡休闲区悄悄形成;而八大关办事处则因为得天独厚的历史遗存,变身为别墅区引商嫁接的“红娘”,财税收入快速增长。文化给老街区增添的不仅是魅力,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气和真金白银。正是切身受益于城市文脉,所以作为管理者的两大办事处,都因为珍惜而对外来项目格外挑剔。文脉所系,根深方能叶茂,而生长于斯地,又必定会泽被一方,源远流长。 摄影 周昆 吕建军 李智秀

传承是为了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说:对于一个城市,历史文脉的意义,可以这样形容,它是体现城市独一无二、卓尔不群的性格特质。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灵魂,那么文脉就是一个城市精神传承的遗存,这种遗存是由这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形成的。

对于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而言,在这凝聚了几代人梦想的跨越式发展中,建设“文化青岛”的重任历史性地摆在面前。探寻和传承城市文脉,就是为了城市更好地、更持续地发展。

在市南区的老城区,一个以历史文化发掘带动老城区复兴的创新之举正在默默进行中。参与者最深切的感受是,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是城市之根,是城市之魂,往日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现代城市竞争力不再靠地价高启和水泥森林高筑,更多的是靠文化的软实力。

大学路,咖啡飘香,成为催生慢生活的时尚街区;鱼山路,游人如织,是感受历史和人文的必到目的地;八大关,商贾竞驻,最有力地诠释着商家的品位老街区再迎第二春,证明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而是等着破壳的生命之蛋;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在属于自己的春天到来的时候,老树自然就吐故纳新,且厚积薄发。

一座文脉延续的城市,即使那些残垣断壁,也带着城市曾经的温度,铭刻着城市不灭的印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文脉需要被发掘、被解码、被传承、被重新利用并发扬光大,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它的真正的价值。换句话说,一个有历史和文化的城市才是厚重的、有魅力的,文脉带着让我们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的密码,等待我们破解。

旅游休闲文化发端

山海风光,欧韵风情,加之胶济铁路、海运港口之便,使得青岛很早就成为了一座旅游城市。德国殖民者占领青岛后不久即开始向欧洲人介绍这里的消夏海滩,并出版了有旅游手册意味的《青岛指南》。那时,文人、政客、商贾、游人都怀各自的目的到此,旅馆业因此兴起。以1899年的亨利王子饭店为代表青岛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旅馆,开始出现在前海一带。 1903年开建、如今位于第一海水浴场前的“海滨旅馆”,与亨利王子饭店同属一家公司经营,虽小但造型优美,为其中的佼佼者。

在1900年的青岛城市规划中,当局已明确列出别墅疗养区和海水浴场。“至少在1901年的时候,青岛街头就已经出现了汽车,1907年青岛还组织过汽车比赛和摩托车比赛,汽车的出现也拉动了旅游。”著有《滨海型城市青岛旅游业的演进》的学者高玉玲介绍,德占初期,青岛有各种赛马、登山、游泳兴趣协会,这些协会实际上成为了当时青岛乃至中国最早的旅行社。

青岛“疗养院”的发端也是这一时期。最早的当属在崂山修建的麦克伦堡疗养院(又称柳树台疗养院)。 1928年,家境富裕的戏剧家宋春舫移居青岛,在金口一路33号修建了一处“万国疗养院”。 1931年,胡适来青岛讲座曾住。

高等教育文化的开启

青岛高等教育几乎与近代青岛城市的崛起同步,因其殖民化特点又有别于源于晚清洋务教育的中国高等教育。清宣统元年(1909年),德华高等专门学堂(亦称德华大学)成立,自然、人文、社会科学并存,其科学精神影响了以后的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后来大学的创办者则因秉承北京大学办学理念又将人文精神引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青岛高等教育载体,达到最佳契合,并造就了近代青岛高等教育的辉煌。国立青岛大学在创建伊始,即注重把国家需要的通才教育与本土所需专才教育结合。校长杨振声更提出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基础文、理两科必须设立,并创设了特色专业。对青岛高教贡献巨大的蔡元培,曾对青大提升青岛的地方文化寄予厚望,他认为,“以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

“俊彦云集”的名人文化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近代青岛高校对师资要求的高标准和倾心延揽,形成了硕学鸿儒齐集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杨振声任首任校长的国立青岛大学从北大、燕大等名校延师,并向负笈海外归国的留学生敞开大门。

贤才的罗致及流向往往有联动效应,青岛一时俊彦云集。除梁实秋、闻一多外,戏剧家洪深、宋春舫,楚词专家游国恩、教育家黄敬思、数学家黄际遇、化学家汤腾汉和现代女诗人方令孺等被网罗至旗下。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奉命改名国立山东大学,继任校长赵太侔“萧规曹随”,文学家老舍、沈从文、台静农;物理学家王淦昌、丁西林,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等均就教于山大。学者褚承志忆及这一时期山大时认为:“国立山东大学教职员的阵容,虽较国内第一流大学如北大、清华等校稍逊,但比一般国立大学,则毫无逊色。 ”两任校长还以自己的师承和声望,定期邀请秉农山、冯友兰、胡适、潘光旦等国内学术大师莅校作学术演讲,以大师的博学精义浇灌学生求知的心田。注重学术,倡导交流,打破了当时青岛偏居一隅、学术贫乏、重商轻文的风气,养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受这种氛围的吸引,王统照、萧红、萧军等学界精英也都选择在青岛旅居,在大海之滨构思创作了平生的得意之作。

海洋天文多学科发祥地

近、现代的海洋文化在青岛一脉相承,已是众所周知的。1931年,被蔡元培先生誉为“吾国第一”的青岛水族馆于1931年1月动工,它是中国的第一座中国人设计建设的水族馆,是中国现代水族馆和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摇篮。

我国的多个自然科学学科,也是在青岛发祥。 1924年,年轻的高平子在观象山天文台中开始了中国人所主持的第一次太阳黑子观测,开创了我国现代天文观测事业。而在1926年举行的万国经度测量大会上,以高平子为代表的中国唯一科学团队以优秀的成绩说服评审团,开创了中国现代科学与世界各国合作的先河。从此,自然科学的发展在青岛一发而不可收,天文、海洋、地磁、地震、气象等学科蓬勃发展。如今,月球正面唯一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高平子环形山,正是对高老先生在青岛这片土地上做出贡献的认可。

别墅建筑文化的荣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之下的中国大地,曾建造出一大批别墅区。其中北戴河海滨、庐山牯岭、厦门鼓浪屿和青岛八大关被称为近代“中国四大别墅区”。八大关的建设是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对“国人能否治理好青岛”这一疑问给出的最有力的答案。与同时期的其他别墅区相比,八大关没有殖民主义的色彩,这个充满异国情调的街区汇集了古希腊式、罗马风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园风式、新艺术风格式、折衷主义式等建筑风格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即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烙印”。

1929年,国民政府将八大关一带规定为 “特别规定建筑地”,同时成立了青岛市建筑审美委员会,负责对建筑师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审定评比,奖励优秀的建筑设计。参与八大关建设的外国建筑师带来了众多国外的建筑思想和实践。但八大关的设计中并不乏国人的杰作。花石楼、英国总领事官邸旧址、东海饭店等,皆体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融合多元文化、展现现代主义艺术风范上的高深造诣。 19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八大关成为以刘耀宸、王云飞、张新

斋、徐垚、刘铨法、王节尧、苏复轩、王屏藩、黄佳模、张景文、陈

瑞庭、赵诗麟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的“试验场”,他们不仅吸收了西方的古典主义,而且继承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流行的新建筑风思潮。正如后人所评论的:“青岛的建筑,一方面是传统的延续,而同时又雄辩地宣告着一个新时代即将诞生。这个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建筑上的丰收时代。 ”

“东方影都”早已留名

最近,张艺谋导演的好莱坞大片《长城》正在青岛的东方影都拍摄,刘德华等巨影星的加盟更引外界关注。其实,正在打造的东方影都是青岛影视之城的灿烂未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青岛曾经的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一种新注解。1898年《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的当年冬天,几名德国摄影师带着摄影机来青,青岛的风景和百姓的生活第一次被记录到胶片上,这一年国内其它城市根本还没有电影。

在中国第一批经典的电影中,《风华儿女》、《劫后桃花》、《到自然去》和《浪淘沙》中都闪动着青岛美丽的城市风光。特别是《劫后桃花》,作者洪深时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他就是踏着如今福山路1号长长的台阶,目睹了青岛这座城市诸多苦难并结合自身的亲历后创作出来的经典作品。 1935年经典影片《风云儿女》在青岛完成拍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唱响就是在青岛。最近,一则1907年的文字记录上明确标明,在当年的8月9日,位于湖北路的德国水师饭店内将上演电影,电影票价格预售25分。目前,学者马达正在全力寻找刊登这则广告的《青岛新报》,如果能够找到原件,那么中国第一个商业电影院的头衔将从上海虹口变成青岛德国水师饭店,这将改变中国的电影历史。

■专家观点

永追第一的青岛

马达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师,学者

研究青岛,特别是早期的青岛城市的文化发展与城市变迁,并不容易。因为这个城市在1897年突然间开始脱颖而出,用了17年时间,成了中国屈指可数的模范城市。在城市建设早期,青岛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土地使用和管理法案,创造了中国第一个严格遵照规划构建的城市,在这里形成了山东高等教育的先河,建设了八大关等一直保留至今的优秀历史街区。青岛设立了有别于其他中国城市的特区一样的管理办法,在当时是“院辖市(直辖市)”,“上(海)青(岛)天(津)”的提法,不仅是在纺织领域里,而是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研究这个城市的文化,总是在繁华与衰退间纠结。

现代的青岛人与100年前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早期居民最为本质的区别,是这个城市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青岛敢于创造数个中国第一,甚至亚洲第一,敢于在学术、经济、社会甚至文化领域形成自己的第一的特点。在当时的青岛市民,有更多的人是不畏惧旁人的眼光的,而现在的青岛文化,常常会说:“这个在青岛这样的城市能做成吗?”这是我们这个城市的“自信”缺失的表现。因为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需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像青岛人在中秋节时,总会在月饼旁边加上一盘梭子蟹,如果早期的市民考虑这两个东西凑在一起,对味吗?能行吗?别人也这样吃吗?那肯定是否定的答案。但是,不去考虑旁人,尽情去吃,尽情去做,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标准。这是这个城市最初的文化特质。也造就了建设青岛前30年的辉煌。传承文脉,就要重新找到那种“无畏”的城市文化,在更多的领域创造出更多的第一。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