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毛主席敲定一项绝密工程建设17年即将竣工中央永久停止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08更新:2023-05-01 01:31:44

2014年,正在家中观看电视节目的著名作曲家孟可,猛然在播放的影片中瞥见“孟洁”这个名字,此人竟然和自己的三叔同名同姓。

经过细致的对比,孟家人才认定——此孟洁正是彼孟洁。

也是通过这部叫《铭记》的纪录片,孟家人这才了解到原来老三孟洁是死在国家秘密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顺着纪录片提供的线索,孟可携家人来到重庆涪陵区白涛镇的一处墓地拜谒自己的亲人。

受到先辈为国尽忠,矢志不渝精神的鼓舞,这位替《闯关东》、《甄嬛传》和《琅琊榜》等热门影视剧谱写音乐的孟可胸怀激荡,写下《共和国的记忆》一曲。

这首满含深情的歌曲被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定为主题曲。借由歌曲,孟可他讴歌的不仅仅有他的三叔,还有一段不为人熟知的隐秘回忆,即大三线建设的“巅峰之作”——“816工程”。

群凶环伺久垂涎!动荡危局中的未雨绸缪

在历史上,“816工程”是作为“大三线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

当时由国家主导,千百个国家重点的工厂企业都从东部地区向广袤的中西部地区迁移。而之所以国家会如此大费周章,是因为当时我国面临巨大的战略压力。

早在1964年,通过间谍部门的刺探,美国政府已经了解到新中国在核武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为从根本上扼杀新中国政权,美国在1964年4月出台计划,打算对我国重点工业设施进行“先发制人”式的针对性打击。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公然挑起战端,侵犯他国的计划引发国内强烈反弹。通过多个友方渠道,我国情报部门获知美国的恐怖计划,并及时上报中央。

同年5月27日,当从桌面的保密文件中了解到美国的打算后,所有参与中央会议的开国元勋们都不禁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捏了一把汗。

在会上,毛主席语明确表示“三五计划”要考虑我国工业的分布问题,需要为国家建设战略大后方。

鉴于当时我国重要工业部门都位于靠近边境或海岸的东部地区,极易遭到来自外部的打击,我国需要把一些工厂企业转移到深居内陆的“三线地区”。

这也是我国制定“大三线建设”计划的由来。

作为制造原子弹的基础设施,我国生产核主件的工厂自然也是美国人的“重点关注对象”。

当时我国唯一的核主件生产基地,“404工厂”位于西北的甘肃地区。此处虽然远离美国人的攻击,却长期在我北方邻国的威胁之下。

上世纪60年代,我们与北方邻国的关系并不融洽,我国承受着来自整个北方的巨大压力。

当时的西北地区虽然属于内陆,但地形相对平坦,地广人稀。

面对来自苏修机械化部队的“钢铁洪流”,我军根本无法在西北地区建立起牢固的防线。

当时国家的安全局势,可谓是群凶环伺,危如累卵。

为保证新中国可以有效抵御来自世界两极的“核讹诈”,为确保我我国拥有“核反击”能力,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拍板,在1966年批准建立第二座核主件工厂,这就是大名鼎鼎的“816工程”。

“816工程”最初设计建造拥有2001根燃料棒的水冷式反应堆,并从中提取核原料钚239。

为保证该工程的绝对安全,我们最好将工程设置在远离北部和东部地区的西南地区。

为确定工程地址,中央特意选定一批科学家,国防专家在西南大山中勘探选址。

最终专家们选定地处偏僻、山高路陡的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附近的大山深处。

此处位于川渝地区深处,远离外部威胁。且这里毗邻乌江,便于引水进行工程建设和核设施冷却。

此外,这里常年山林蔽日、云雾笼罩,可以有效躲避美苏两国的侦查。

由于保密原因,整个白涛镇及周边的居民都被统一迁出,白涛这个地名,也从中国地图上消失。

那在这个“消失的小镇”中又发生怎样荡气回肠,激动热心的故事呢?

叩石垦壕排万难

既然工程选址已经底定,那接下来便是施工与建设。

从1966年开始,数万名来自中央军委直属工程部队——54师的战士前赴后继来到涪陵大山深处。

顶着“8342”的部队番号,他们成为“816工程”建设的主力。

据后来统计,前后共有6万官兵投身该工程建设。

根据设计,工程部队需要在山体中挖凿出巨大的内部空间,光是洞体总长度就达到20多公里长,设施面积也达到10.4万平方米。

山洞内需要开凿出18个大型山洞,其中光是主洞室高度就达到26层楼,近80米那么高。

剩余安置工作人员和物资的洞窟更是不计其数。

工程内部,共设计隧道、竖井、道路130余条。

整个工程如同在山体洞府中蜿蜒盘踞的巨龙,令人叹为观止。

该工程设计之巧妙,曾在1978年获国家科技大会奖的集体奖。

后来,北大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著名景观设计大家俞孔坚教授,也评价“816工程”为“深埋山间的和氏璧”,其工程量和难度足以与三峡大坝媲美。

为不打折扣地完成技术部门的设计建设,数万名优秀的工程官兵也发扬不畏困难的精神,上演现实版“愚公移山”的故事。

由于国内缺少大型机械和先进技术,战士们只能用工兵铲、工兵镐、风钻和凿岩机等较为落后的工具进行山体开凿。

为追赶进度,官兵们三班倒,日夜不停地在大山中艰难地挖掘。

由于劳动保护环节的不足,不少战士患上矽肺病,失去劳动能力。

在当时,主要靠炸药爆破挖掘硬岩,经常有人因为操作不当或山体崩塌而牺牲。

经过后来的调查,在整个“816工程”中共有300多位战士因公负伤,更有76名工程官兵倒在建设的工地上。

可令人格外不忍的是,由于保密原因,很多伤亡士兵的家属最终只能得知亲人的生死,却无法前来拜祭自己的血亲。

因为“816工程”涉及到我国最核心的核武器领域,组织上对该工程的保密等级也是最高的。

在工程建设期间,无论是工程战士,还是技术工程师都不得不隐姓埋名,对涉及工程的一切保持沉默。

所有工程人员来到当地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工程保密制度,参与人员还要断绝大部分对外通信。

当时,所有人员的对外信件都要经过审核,所有对外通信地址都是重庆市4513邮箱,甚至还有人为此闹出不少“悲伤的笑话”。

据亲历者回忆,当时有一对湖南籍的兄弟共同参与该工程,因为分属部队和工地不同,多年来,两人在一山之中从未见面,只能靠写信“互寄遥思”。

不想一日,兄弟两人竟然在一处过道重逢——一奶同胞多年未见,不禁喜极而泣。

即便是有人因公阵亡,纪律上也不得向家属透露信息。

所有牺牲英烈无法落叶归根,均被安排在工程附近得一处僻静山林安葬,后来那里被称作“一碗水公墓”。文章开头提及过孟洁,就属于这种情况,最终用身后的长眠永远守护那座倾注心血建设的大山。

整个“816工程”土石作业进行8年。

这些年中,工程战士几乎将整座山挖空,他们从山里挖出超过150万立方米的土石。

如果建墙修路,人们可以用这些材料从重庆铺到广州。

洞体工程结束后,国营二二建筑公司进驻工程,推进设施搭建。

在当时“816工程”的定位不仅是核工厂,更是防空洞和避难所。二二建筑公司为该工程打造最高规格的安全结构。

单是洞体顶部的防护层就有200米厚,整个“816工程”可以抵御100万吨级氢弹的轰击,即便是遭遇8级地震,也能稳如泰山。

后来,很多游客在参观工程遗址后都表示,待在“816工程比美国的“末日地堡”安全多了。即便打核大战,外面人都“光荣了”,里面的人也没事儿。

又经历整整9年的建设,整个工程已经完成90%。

可此时,建设者们却收到工程被中央叫停的消息,所有人都不由得傻楞原地。

他们不理解,毕竟这工程平均质量达标94%,几乎满分过关。而且这里再建设一年就能交付使用,为什么还要关停?

环境变迁下的时代遗憾

在1984年2月的一次中央会议上,众多开国领袖和国家领导人面色凝重,神情严肃。他们要通过这次会议裁断国家的重点投资项目,更要决定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

望着经济科技部门干部期盼的神情,顶着军工建设部门干部祈求的目光,总设计师无奈地做出一个无比艰难、且会影响数万人生活与命运的决定,那就是永久性暂停“816工程”。

为这个“大三线工程规模之最”、全球已解密最大的核工程,数万人由青丝变白发,国家也为其倾注多达7.4亿人民币,合如今800亿元的投资。

这样一个规模如此浩大、保密如此森严、物资财政如此之多的国防重点工程被叫停,实在是因为那句话——“抱歉,时代变了!”

首先,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冷战对抗逐渐减弱,美苏关系逐渐缓和,我国所面临的外部局势已经大为好转。“816工程”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已经下降。

自从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我国在多个方向直面来自西伯利亚巨熊的战略压迫。鉴于中美两国都拥有遏制苏修扩张主义的共同利益,从上世纪70年代来时,中与西方国家关系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

其典型代表就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建交关系实现正常化,7年后中美建交。

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使得我国从东部方向的战略压力大大减轻。

而自从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北方邻国政局动荡、无力扩张。

新继任的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蛊惑,对内,他开始推进经济与政治改革;对外,他开始缓和与周边邻国关系,弱化与西方阵营的对抗。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从冷战两大阵营受到的战略压力骤减。从长期看,我国不会遭到来自东西方两大强国的核攻击与核威胁,“816工程”存在最根本的基石已经出现松动。

其次,当时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国内贫困,资源有限,需要优先发展经济。

1984年时,我国局势才刚刚稳定,改革开放正在缓缓展开。全国范围内百废待兴,每一领域都迫切需要来自中央的支援和帮助。

为维持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与建设费用,中央财政已捉襟见肘,哪里有多余的钱支援如此大规模的军工建设。

根据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显示,1984年我国共产生足足50亿人民币的财政赤字。

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才不得不作出“一切为经济建设让路,军队要忍耐”的研判。

可以说,国家财政能力的窘迫,是“816工程”下马的物质原因。

最后,因为“816工程”建设时间过于漫长,导致其设计的核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即便支持其强行运转,也是得不偿失,不合时宜。

从1966年立项动工,直到1984年被关停,“816工程”前前后后已经建设整整17年。

17年间,我国军工建设者们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取得不少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速度还是太缓慢,缓慢到技术一投产,便早已落后。

“816工程”在起初便被设计为以铀为原料、以石墨为慢化剂生产重水及发电的第一代核原料生产装置。这是较为原始的“第一代核技术”。

但当“816工程”临近完成,即将投产的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主流早已进化为利用浓缩铀为原料的第二代核技术。

第一代核技术装置不仅体积大,生产效率低,并且存在较大的威胁隐患。如此的核技术,在当时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战略核武器的发展需求,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维护费用与安全风险。

可以说此时“816工程”技术上的落后是其下马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综上,无论是存在意义还是现实基础,我国都已经不再需要“816工程”的存在,我们只能慨叹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运不齐”吧。

可是,倘若以此单纯地认定该计划是错误和损失也是不客观的。

可以说“816工程”被生生拉下马对项目参与者而言是不幸的,但对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却是大幸。

因为“816工程”作为“大三线建设”的一部分,本质作用是为新中国在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有生力量,并利用核反击能力,为“存国”博得生机。

其深层思想是一种对冲保险,即如果没有核大战,我国没有被攻击,我们大可关闭工程,再行利用。

但如果发生核大战,“816工程”就是我国以较少代价制衡其他核大国,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底气。

可以说,这是毛主席和周总理战略智慧的集中体现。

况且因为“816工程”的建设,也为我国留下不少的财富与经验,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在现实层面:

一来“816工程”在我国核心内陆构建庞大的防空工事,如果未来国防情况有变,这里完全可以被征用成为世界大战下的坚守堡垒。

二来,目前工程遗址已经被地方政府开发为涪陵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与武陵山大裂谷,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并称为涪陵三个世界之最。

三来,通过建设“816工程”,我国在多个土木建设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后来西南地区的基础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如负责建设的“二二公司”,就借由该工程掌握防辐射重水混凝土,膨胀螺栓,耐酸沥青马蹄脂等技术,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而且依靠该工程,我国也积累大量开山掘隧的生产经验,我国目前在西南地区大兴基建都借鉴不少这些工程经验。

可以说“816工程”的成果至今都在基建领域发光发热。

在精神层面,“816工程”精神至今都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军工人,前赴后继建设强大的新中国。

作为红色旅游基地和思想教育基地,“816”工程遗址每年吸引数万旅客、学员前来这里参观学习。

当“816工程”在2002年被解密后,全世界才被该工程的规模和新中国建设者的顽强意志所震惊。

外国人无法想象,在物质条件无比匮乏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人们是如何在没有大型机械帮助的情况下,完成规模如此浩大的工程学“奇迹”。

结语

建设者们开天辟地,如愚公移山一般的毅力与智慧,都在无言地向世人诉说着一段共和国的记忆,即便遭遇外界巨大的围困和艰难,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与传承千年文明依然会斗志昂扬,不可战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