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的镜头分析「狗十三用独特的拍摄手法让观众在电影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81更新:2023-05-01 05:53:41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分享,也能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2018年,电影《狗十三》经过了长达五年的审查,最终成功在内地上映,在观众眼前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导演风格,引发了电影评论界关于导演风格电影的研究和探讨。

这部电影的剧情和情节给予外界以强烈的震撼,通过独特的拍摄镜头和拍摄手法,融合场景的转换以及视角的交叉,配合人物的剧情情感,每一个观众仿佛都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在人物的两难选择下,逼迫人物展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深度剖析了来自人性的黑暗,展现了人性深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01电影主题的社会性表达

个体生存状态的描绘

在《狗十三》中,强调表现关于家庭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孤独和自我意识的呈现。

在影片中,通过三场酒宴串联起主人公李玩个体的生存状态:第一场弟弟的生日宴会、第二场物理获奖的奖励宴宴会、第三场父亲的生意宴会。

在弟弟的宴会中,通过以镜头和视角的切换,切实地带领观众融入场景和剧情中;

第二场奖励宴会中,镜头带领着观众深刻体验李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独白,促使观众融入故事以及剧情;

在第三场父亲的生意宴会中,更是一种独白式的镜头语言,深刻地诠释主角李玩内心世界的转变和曲折,同时凸显了李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更替。

这一幕幕串联起李玩内心的真实世界,同样也是对李玩这一类主角在现实中的个体生存状态的真实描绘。

生命境遇的人性刻画

在《狗十三》中,通过侧写或直接地表现了关于影片创作者对于剧情和当今社会的感受以及理解,刻骨地表现了创作者希望凸显的人性内核和精神内涵之所在。

电影中的画面描绘是直接的、隐喻的,从影片中小狗的消失、李玩的不甘,到影片最后令人黯淡的结局。

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人性中的矛盾和碰撞,体现了人性中深藏的、隐秘的、不为人知的、昏暗压抑的灰色地带,是生命境遇下对于人性的最本真的纯粹刻画。

社会现实的问题检视

《狗十三》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忠于生活的本质,将创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在戏剧艺术处理方式的叙写下,加以烘托、不加掩饰地赤裸裸呈现在外界的面前。

比如电影的主题就是通过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牵连出来关于创作者希望表达的核心思想以及教育问题,通过镜头语言展现了社会中的某种层次的现实性感悟。

电影通过对这些现实中真实存在事件的戏剧性刻画和描绘,深层次地展示出电影中现实主义的一面,强化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描写,引发了外界对于影片故事内核的反思和探索。

02电影语言的文学性表现

纪实性的镜头设计

《狗十三》中电影风格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利用大量的长镜头、手拍摄、主观镜头等纪实化风格的拍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影像不加以掩饰和过分修饰的,原原本本呈现在外界的面前。

在这部独具风格的影片中,同样利用大量的纪实化风格镜头,叙写着导演对于生活真实化的感知,记录着人性在生活点滴中的变化和人物性格成长的曲折。

在电影中,多数的镜头运用了以真实视角呈现内核的拍摄方式,注重强化事件发生中的人眼所看到的现实常态的镜头视角,通过这种方式,关注底层个体最本真的、最具有真实性的挣扎抑或屈从。

从《狗十三》的镜头拍摄中可以发现,导演视角下的李玩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的虚拟化人物,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身边每一个人,亦或是自己本身。

李玩的境遇也成为真实存在的记录或者是记忆,她的人生体验和成长历程,则是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电影镜头中捕捉着平凡的主体,注重的是群像的塑造。

通过以生活的“毛边”反衬现实生活的真实意象,充分发挥了电影“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人性中的欢乐和隐含的苦痛。

富有寓意的画面造型

在电影《狗十三》中,通过利用画面视觉的造型、色彩的渲染和别出心裁的构图以及光线色调的转换、人物服装的变化来表现电影最真实的现实和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人文内涵。

影片的构图追求的是形式美感、真实观感和造型艺术等元素的多重融合,强调表现人物内心深处最本真、最原始的真实性感受。

比如在影片的开场,李玩趴在四面包绕着栅栏的窗台前,好奇地望向窗外鸟叫的方向,产生了和被拘束在铁笼中的鸟儿同样丧失自由的心境。

这种彼此相互映衬的构图方式,属于本片导演典型的构图手法。利用栅栏的规整在画面中的平铺,加上人物身处于画面中心的均衡配比,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画面意境,叙述着经典的画面语言。

情境性的视听表达

在《狗十三》的影片拍摄中,导演利用了视听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彼此转换,通过以人物的动作身形、气息声音、外界的音域变化以及场景转化等方式,强调这一领域中的故事生活性和真实性,打造出一个来自生活却又独立于现实的私域空间。

比如在电影中的方言和普通话的转换运用:李玩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他的父亲、继母、爷爷奶奶讲着一口纯正的陕西方言,表面上看来这是隔代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是实质反映的是李玩和家庭之间的关系隐喻。

为了能够强化人物的个性,体现故事情节的真实观感,导演在方言的运用中增加了几分隐喻的特质。

将李玩和所生活的社会以及家庭环境紧密地衔接在一起,通过以一种生活化的具象式表达方式,将创作者所要讲述的故事核心生动形象地加以诠释展现。

03多义性的成长主题

从普遍意义上来看,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成长”主题。但不同于其他青春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将成长表现得更残酷。因为这部影片以一方的完全失败而告终。

李玩最终被驯化了,甚至可以说她主动迎合了规则与成人世界。而这样的残酷在影片中通过“热暴力”与“冷暴力”两条线表达出来,甚至达到了令人细思极恐、毛骨悚然的效果。

影片中最为典型的是以下几个片段:

“指鹿为马”

在这一片段中,李玩听说爱因斯坦找到了,欣喜万分回到家,却看见了一只完全陌生的狗。

但所有人都一口咬定这就是爱因斯坦,李玩百口莫辩。

这一现代版的“指鹿为马”如此荒谬却又无比真实,对“何为真实”的问题进行了嘲讽。

家暴

影片中有不少对家庭暴力这一敏感话题的直接表达,如李玩醉酒回家正好遇到准备出门的父亲,父女二人在门口对峙的那一段节奏紧、情绪浓、戏剧张力强,非常具有曹保平导演的个人风格。

这一片段对于情绪节奏的把握是非常出色的。

导演首先故意将李玩找狗的时间拉长来拖慢节奏,使观众难以忍受,从而铺垫和积攒情绪。

然后,利用动作和声音上的“静”将情绪拉到最满,形成“暴风雨前的宁静”。最后,通过父亲将李玩的手摁在门上的激烈动作和酒瓶碎裂的刺耳声音,将早已埋下的“深水炸弹”瞬间引爆,形成了有力的一击。

同时,这一段利用楼下窗户的单侧光源使得父亲的脸大半处在黑暗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此时的危险与即将爆发的情绪。

这让观众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给予了观众既惊悚又过瘾的观影体验。

吃下狗肉

在庆祝李玩保送高中的酒席上,一道红烧狗肉被端上了餐桌,在众人担心的注视下,李玩主动吃下了狗肉,并且说了一声“谢谢叔叔”。

这其实是影片中最残酷,也最“狠”的一幕。

狗其实就是李玩的化身,而李玩此时却主动“杀死”自己,这一幕标志着李玩彻底妥协和被驯化。

这一幕也是极具仪式化的片段,李玩与狗肉位于画面的中央,仿佛一场祭礼,而所有的大人都是这场祭礼的观众。

这场祭礼里的观众也不仅仅是观众,他们更是冷暴力的实行者。

导演让父亲、李堂、继母、爷爷注视的镜头多次反复出现,这看似担心的目光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逼迫。

李玩不能不吃,不然就会让叔叔下不来台。这样冷静描绘的画面其实才是最可怕和残酷的。

结语

从电影《狗十三》中来看,导演坚持创作来源于生活,创作在生活,并且创作落实于现实。

关注底层群体生活表象中的现实问题,从社会现实问题的表露中看出导演对镜头的独到理解和深刻解读,作者意志下的”电影,对当下致力于现实题材电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