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是谁「孙道临晚年最后的采访只记得住妻子你们认识的那个孙道临没了」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21更新:2023-05-01 12:24:35

岁月无情催人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从娃娃呱呱坠地开始,一个人就开始成长、成熟、衰老,每个阶段都是不可逆的过程。当我们逍遥自在地走在路上,擦肩而过的人互相打了个照面。

年轻人是我们曾经的过往,老年人是我们未来的模样。在中国逐步步入深度老年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要面对身体衰老的问题,有些老年人越活越意气风发,有些老年人无法改变气息的虚弱。

而那些老去的名人成为大众的焦点,他们都曾怎样想,他们都曾怎样说?今天就让我们听听老艺术家孙道临的肺腑之言。

孙道临的成长时光

谁不曾年轻过,孙道临也是如此,网络上流传着孙道临少年时光的一张黑白照片,十来岁的孙道临身着白衬衫坐在石头上。

两手交叉已经有了艺术家的风范,一双擦得铮亮的皮鞋成了照片的亮点,可见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少年。

1921年孙道临降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原名叫孙乙亮,父亲是一位从比利时留学归来的工程师,父亲对他严加管教并希望他能够继承父业,不过孙道临违背了父亲的愿望。

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走上了文艺道路。虽然中学时代的孙道临就开始发表文艺作品,成为演员并不是他最初的梦想,经济和哲学才是他最初想选择的大学专业。

17岁考上燕京大学并加入学校的剧社之后,他的梦想转变为担当一名职业演员,为此他夜以继日地学习各种表演艺术,直到27岁成功出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

可以看出,孙道临的成长时光是越轨的一段,他违背了父亲让他中规中矩的意愿,走一条感性胜于理性的表演之路,期间所遇的举托之人特别重要。

如果当初同龄的黄宗江没有找他演戏,也许他不会成长得那么快,不得不说人的成长也需要契机。

经过多年文艺熏陶的孙道临很有天赋,而成功都要归功于他的天赋和努力,兜兜转转在十年大学生涯后,孙道临走上了一辈子的艺术人生。

作为艺术家的孙道临

孙道临,一个玉树临风的名字,其实这位北京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当过演员、配音和导演,一生演过《早春二月》、《雷雨》、《李四光》、《詹天佑》等一系列作品,也因此获得很多艺术界最高奖。

电影中的孙道临给人留下浓厚的知识分子气息,也让影迷看到了英雄人物的责任和担当。在他近60年的艺术人生中,他参演了很多戏里戏外的故事,也留下了太多人生感悟。

孙道临之所以能够演绎得如此经典,源于他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他们那一辈老艺术家正赶上战争,孙道临和其他十几位同事曾经亲赴朝鲜战场。

在那里感受炮弹纷飞的残酷,亲眼见证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这是他日后饰演英雄的精神源泉。

后来孙道临还做过一些其他事情,比如养羊、挤羊奶等,而且孙道临小时候就经历过从衣食无忧到颠沛流离,可以说孙道临的生活实践非常丰富,艺术真的来源于生活。

这就是我们认识的孙道临——一个帅气而且有才的人,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然而岁月无情地雕刻了孙道临的身心,晚年的孙道临也经历了衰老带来的痛苦。

孙道临的晚年故事

十三年前,老艺术家孙道临正式与世界告别,永不消失的电波也被按下了停止键,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了相关纪念活动,天堂又多了一位中国影星。

中国世纪男演员也会衰老,晚年的孙道临细数着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比如导演《赤壁》这部电影、比如成立上海朗诵团、比如用声音演绎舒伯特。

但是限于资金和团队等方面原因,这些没有实现的梦想成了孙道临一生的遗憾,人生永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

在去世的前两年,孙道临老先生就因为带状疱疹等疾病入院,记忆力已经大不如前,除了记得住妻子已经忘了很多人生往事,很难再接受详实的采访。

在最后的采访中,孙道临感觉到病痛和衰老带来的空白和无助,对采访的人说:"都忘了、忘了,我不记得了,你们认识的那个孙道临已经没了!"说完就像小孩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对于年轻人,还不太能理解孙道临先生的处境,还不用直面衰老和死亡,很遗憾每个人只有一百年的时光可用。

对于老艺术家孙道临来说,一百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人还有来生来世,希望孙道临能够继续做一名艺术家,给观众带去惊喜。

被迫老去,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老去与死亡,是中国人不愿提起和面对的话题,我们从小就接触到死亡禁忌,大人不会和小孩讲任何关于死亡的问题,都会委婉地解释死亡——去天堂了、享福去了、驾鹤西游了、不在了、与世长辞了。

我们没有真正认识死亡的必然性和意义,所以面对病痛和死亡的时候,往往没有做好准备,就算做了一些准备也充满了无力感,所以只能像孙老先生一样嚎啕大哭。

如何面对老去和死亡?其实人不是一下子老去的,是慢慢地被岁月雕刻,从30岁开始就会有一些肤浅的衰老感觉,每隔十年都会有不同的身体变化。

有个健康的身体是所有老年人的第一愿望,的确没有健康一切免谈。

对于衰老和死亡,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实现梦想,坦然地面对衰老和死亡的驾临,像文学家王蒙先生一样思维敏锐,像医学家钟南山先生一样锻炼身体,像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一样期望再上新台阶。

斯人已逝,留下的人定当继续前行,愿我们都能拥有美满的、没有病痛的晚年。

文/故人游说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