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 电影分级「哈利波特4电影风格的分界线更是观赏性的分界线」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94更新:2023-05-01 17:04:15

原著七本书里,位于中间的第四部,是七部书的分界线。

前三部保留了不少童话式夸张的部分,整体基调是明朗的:比如达力前一秒对哈利态度恶劣,后一秒就受到了惩罚(哈利无意中放出了一条蛇);洛哈特的课就是鸡飞狗跳;玛姬姑妈成了吹胀的气球。

(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截图)

如此种种,常令人忍俊不禁。

第四部开始向成人世界过渡,有阳光,也有阴影(好比珀西看到克劳奇鞠躬,连眼镜都掉在了地上,还有丽塔·斯基特的造谣)。

随着结尾伏地魔的复活,故事开始转向阴郁。从第五部开始,彻底进入成人世界,更具现实风格。

风格上,电影保持了这一点。

但问题是,电影在观赏性上,同样以第四部为分界线。

《魔法石》和《密室》的导演克里斯·哥伦布,由于系列是刚开始拍摄,比较谨慎保守,基本忠实原著,极少改编。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截图)

但忠实原著照样能打造出好作品。第一部是八部电影里豆瓣评分最高的、也是唯一一部上9分的;第二部稍欠缺,可同样留下了不少名场面。

由于前两部的成功,《阿兹卡班的囚徒》导演阿方索·卡隆在改编上大胆了许多。有网友评论,电影细节比前两部更经得起推敲、节奏总算快了一点。

《火焰杯》的导演换成了迈克·内威尔,拍出了一部绝妙的青春戏剧——青少年对异性的朦胧情愫、男女心理的微妙、少年到青年的第一次成长等等,夹杂在越来越凝重的气氛里、越来越近的危险下,别有一番滋味。

(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截图)

然而,从《凤凰社》开始,急转直下。

自从大卫·耶茨把原著里最厚的第五部拍成了电影系列里最短的一部,我对他执导的《哈利·波特》,就不抱希望了。

个人观感,《凤凰社》、《混血王子》剧情太碎,我看过原著都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针对某些情节),要是没看过原著,大概率会看得一头雾水。

《死亡圣器上》大致是原著三分之二的内容,第八部是后三分之一,这么分配意味着诸多细节无法展开甚至不会得到呈现,这在第七部格外明显。

(电影《哈利·波特与死圣上》截图)

再有就是电影的改编。可以说,导演与很多哈迷对原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比如结尾哈利同伏地魔的大战,电影里打斗激烈,光场景就换了好几个;书里就在霍格沃茨大堂,两人对峙,哈利揭开所有秘密,然后互相发射咒语,伏地魔的索命咒反弹,他像凡人一样死去。

(电影《哈利·波特与死圣下》截图)

正是“像凡人一样死去”,透露出浓重的讽刺意味:伏地魔自视甚高,一心追求非凡和永生,为此不惜分裂灵魂;然而他终究难逃一死,且死时不过六七十岁(普通人的寿命)、像凡人一样软弱无力的倒下,从死前的几分钟到死亡,没有任何奇幻之处。

这个结局,意味深长。

电影里改成大战,伏地魔被炸成碎片、灰飞烟灭。精彩是不假,原著的讽刺效果却被大大削弱。

当然我理解电影为什么这么改,只是并不赞同。这种好莱坞大片一样的画面与观感,更多是出于市场考虑。

(电影《哈利·波特与死圣下》截图)

而商业色彩越来越重,也是电影后四部的显著特色。

商业电影不能说错,更不能说不好——事实上,有很多不错的商业片,剧情、寓意、表演、视效等一个不缺,不少都是影史上的经典。

“商业”与“艺术”并不是割裂的。只不过,私以为大卫·耶茨并不是能把二者完美结合的导演。

#哈利波特#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