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战役的电影「红色电影故事44新中国第一部海战片海上风暴」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82更新:2023-05-01 19:16:33

文/孙海帆

在1949年中国大陆大部被解放之后,国民党军纷纷逃到东南沿海岛屿,他们打算利用这些岛屿做跳板,封锁新中国的海上交通和破坏渔业生产,同时可以在军事上进行袭扰甚至反攻大陆,这样,从1949年到1955年2月,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数百次战斗并解放了大多数岛屿。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长江报社记者矫福纯根据解放军某部赴东海执行作战训练任务的42名指战员的事迹撰写了报告文学《海上风暴》。随后,作家刘白羽写成同名小说,1951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成同名连环画册,与此同时,上海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同名影片《海上风暴》,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海战片”。

影片海报

《海上风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编剧为羽山、黄宗江、周行,导演为许幸之,影片由沈默君、常前、乐羽候、王力、李克林等主演。影片的故事为:

1949年12月,我解放军某部四十二名战士,在郭连长(沈默君饰)的率领下,出海进行作战演习,为解放舟山群岛做准备。不料,海上狂风乍起,浪高风急,情势十分危急,战士们经过与海浪一番搏斗,最终船触礁并被冲到了一个孤岛上。

在此孤岛附近,有一座名为黑衫岛的小岛,上面盘踞着一小撮国民党匪军,他们见解放军孤军深入并被困,感觉“立功的机会”到来,便乘机围攻孤岛,并威逼水手上岛来送诱降书。

解放军战士面对十分复杂危险的形势,沉着冷静地应对,使敌人一时难以摸清底细,终于灰溜溜地离开了。

就这样,郭连长带领战士们克服食品、淡水缺少,又没有援军到来等困难,与不断前来袭扰的敌人周旋了六天六夜,到了第七天晚上,郭连长派郑排长(赵恺饰)和小杨(牛耕夫饰)乘坐木筏,借夜幕的掩护回大陆与上级联系。

同时,郭连长又派夏排副乘木筏前往黑衫岛偷袭。夏排副完成抓船任务回岛时,被敌人发现并尾随而来,并凭借优势的兵力和装备强行登岛,情况万分危急。

正在郭连长陷入弹尽粮绝的关键时刻,郑排长带着援兵及时赶到,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海岛上展开,逞凶一时的敌人被解放军消灭殆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维护了祖国海疆的安宁。

拍摄本片时,舟山群岛已经于1950年5月18日全部解放,但距离浙江省最后被解放的岛屿大陈岛解放还有4年多时间,因此,出于鼓舞东南沿海部队士气和宣传的需要,电影《海上风暴》的拍摄也是“与时俱进”,但由于当时拍摄条件过于简陋,无法完成难度相对较大的“海上摄影”,所以影片制作还是给第一部“海战片”打了一些折扣。

其实本片本来是有具有很强的故事性的,荒岛上的孤军、严酷的自然环境、随时都存在的生命危险,在这种前提下,本可以更加深刻和生动地地表现解放军战士的毅力、勇敢和智慧,并靠42个人的集体力量走出困境,但是,由于最后采用了“天将神兵”的桥段,这样也给人物的“英雄感”打了折扣。当然,最后一刻的“大部队来了”也是后来中国“战斗片”常用的套路,这样,让观众永远不用担心敌人不会被消灭,而此类影片也永远走出不宣传的窠臼。

本片导演许幸之多才多艺,他不仅是电影导演,还是著名的画家、美术评论家和作家。虽然《海上风暴》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导演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故事片,但是早在1935年他就凭导演电影《风云儿女》奠定了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众所周知,正是这部电影中的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50年导演《海上风暴》时,许幸之是文化部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的编导,此后,在1953年许幸之出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主管行政和拍片工作;次年,许幸之又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任研究室主任、教授,致力于美术教育和创作。1976年之后,许幸之还创作了大量画作。并撰写了一批回忆文章和介绍外国美术名家的论文。1991年12月11日,左联的发起人之一、著名导演、画家、美术评论家、作家许幸之去世,享年87岁。

许幸之(1904-1991)

本片创作团队有许多人日后都成为中国电影的“重量级”人物,影片副导演丁峤后成为文化部电影局局长、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作曲家朱践耳写出《唱支山歌给党听》并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而和编剧黄宗江一样,在剧中饰演郭连长的沈默君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电影编剧,他的主要作品有《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海魂》、《自有后来人》(红灯记)等。

沈默君在《海上风暴》中扮演郭连长

下一期介绍新中国第一部表现江西苏区革命斗争的影片《翠岗红旗》。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编写,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