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惊艳了荧幕的经典都是靠衣服撑起来的英语「这些惊艳了荧幕的经典都是靠衣服撑起来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86更新:2023-05-02 01:49:35

11年前,它是美国CNN评选的“最佳亚洲电影”第一位。

4年前,它是英国BBC甄选的“21世纪最伟大百部电影”第二位。

1年前,它又位列《卫报》“21世纪百佳电影”榜第五位。

很少能有一部电影,可以做到像《花样年华》这般——

无论岁月如何掩盖,它都始终萦绕在影迷心头。

今年,恰逢《花样年华》上映第20周年。

对于这个特殊的年份,导演王家卫其实早有透露:

他的泽东电影公司,已经“在对《花样年华》进行4k修复工作”。

原本,王家卫的计划是在5月20日的戛纳电影节上举行修复版首映。

▲20年前的5.20该片戛纳上映,梁朝伟夺得影帝

届时,国内院线也有望一睹风采。

然而,半路撞上全球影业停摆,给电影人和观众都出了道难题。

让人一直念念不忘的《花样年华》,它的不老秘诀是什么?

除了梁朝伟和张曼玉间若有似无的绵绵爱意,全程四溢的性张力……

自然还少不了那如花般美好的东方符号——旗袍。

正如影迷常说,电影是光影造梦的奇迹。

而恰到好处的服装,就是这奇迹中最画龙点睛的一笔。

电影里的服装,不仅展露着演员的情绪,同时也感染着观众的情绪。

它们是电影不可或缺的道具。

甚至你也可以说,它们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01.旗袍,勾勒情绪

电影《花样年华》中,女主角张曼玉一共换了26套旗袍。

这部影史经典,向观众诉说着一段令人嗟叹的错爱:

为了探寻各自伴侣出轨的原因,周慕云与苏丽珍走到了一起。

在时光的流逝中,两个寂寞的人竟也互生好感。

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擦肩而过。

故事的情节本不复杂,但巧在王家卫的别出心裁。

片中,他并没有转换太多拍摄场景。

而是用苏丽珍一身身旗袍来推动情节发展。

98分钟的光影梦境中,我们甚至忽略了张曼玉的脸庞。

只一心醉倒在她美好身段所衬托出的繁花似玉的旗袍上。

很多的影视作品里,总是过度泛滥地使用服装造型。

这往往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误解:

服装,只是有助于演员扮靓、扮美的道具。

然而事实上,服装却可以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神器。

尽管它们的生命大都很短,有些甚至只是影片中的一个背影镜头。

但它们却可以在那个镜头里,捕捉到角色的灵魂。

《花样年华》的服装设计张叔平,在拍摄时每天都要带几十套旗袍去片场。

拍戏只拍一件,为什么?

因为现场要看演员怎么走、镜头怎么动,“有时候拍背影多一点,选的衣服就不一样了”。

现在回头再看,你会发现这些生命力短暂的旗袍,所用布料亦款款不同。

每件旗袍的花纹都很特殊,尤其是一些抽象的云水纹。

其实它们全是张叔平的珍藏,是市面上找不到的宝贝。

就连张叔平本人都曾感叹,真是“用一块,没一块”。

而当年负责裁制这些旗袍的,是正宗上海老师傅梁朗光。

拍《花样年华》时他已年逾七十,早已对外宣布退休。

但经不起王家卫和张叔平再三的诚意,他才破例出山。

片中所见26套旗袍,花色面料各有巧妙,裁剪亦纤细合度。

在视觉上,它们突出了张曼玉的时而忧郁,时而悲伤,时而欣喜。

换句话说,就是每一套旗袍都精致地勾勒出了女主人的情绪。

当被久不归家的丈夫冷落,苏丽珍心情低落。

这时她穿的颜色暗淡,线条极简。

当发现丈夫出轨,苏丽珍郁郁寡欢,却故作坚强。

她用大开大合的明艳打扮,作为应付上司、邻居的保护色。

当和周慕云相识、了解、情定,苏丽珍内心亦难免欣喜、期待。

因此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色彩跳脱、流光溢彩的款式。

《花样年华》中,苏丽珍总是一直不停地换衣服。

但换不掉的,是她那股始终含蓄性感的气质。

不同场景的角色登场时,服装通常是最直观的元素。

它不仅有助于观众接受人物情绪,在演员诠释演技与深化时也有妙用。

由于穿着旗袍,身体活动受到限制——

张曼玉拍《花样年华》时,“说话声线、手指活动、坐立姿势都跟往日大有不同”。

此外,衣服还紧得令她动弹不得。

更促使她进一步理解苏丽珍为何会压抑自己的感情:

一个受传统思想影响,内敛保守的女人,自然无法冲破束缚去追求真爱。

这也成了《花样年华》走向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旗袍都被视为最能展现东方女性仪态及气质的服饰。

苏丽珍的旗袍,更是将女人的婀娜多姿、山水韵律衬托得恰到好处。

这也是为什么,当“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夹杂在比烟花寂寞的人生中,它才会尤为动人。

02.和服,展露文化

服装,不仅可以辅助观众理解银幕人物的情绪、性格。

而且,它还是展露影片文化背景最有利的工具。

2005年,一部名叫《艺伎回忆录》的电影——

成功地透过三个身穿和服的中国女演员,带观众领略了一段陌生又熟悉的文化。

▲章子怡、杨紫琼、巩俐

影片中,杨紫琼扮演的实穗原是日本殿堂级艺伎。

正是她,把章子怡扮演的小百合训练成了一流的接班人。

不过银幕外和章子怡一样,杨紫琼也得从头开始学做日本人。

这当中的第一步,就是穿和服。

和服展开来如同一幅画,美则美矣,但真要穿却格外费劲。

杨紫琼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打星出身的她也只有一个感受:

“被和服一层又一层的裹着,身体得承受那么多重量。”

而太重的后果,便是“如果不走好,就像拖着一块死肉”。

不光如此,华人女星们还要踩着20多公分高的厚底鞋。

练起舞来,一个个都免不了跌跌撞撞。

这时美国导演就会“刻薄”地问:“你们不都是女侠吗?”

杨紫琼和章子怡演过《卧虎藏龙》,这大概是美国人最熟悉的武侠片了。

在日本众多类型的和服中,艺伎和服是最为华丽的一种。

它用料讲究,大都是绫罗绸缎,上面还印有绚丽的花纹。

精致的手工和矜贵的质感,共同组成了它高昂的价签。

一件纯手工缝制的和服,在05年就已至少要1.5万美元才能买到。

即使租用,每小时也需支付50美元。

而片中优秀的艺伎,起码都有十件和服。

艺伎和服的花纹,主要会根据季节变化。

如早春时节,她们会穿水仙花图案的和服,仲春时是樱花,晚春则用紫藤花等。

回看《艺伎回忆录》,你还会发现片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和服——

一种是舞伎穿的振袖和服。

它们颜色鲜艳、花纹繁复,袖子长达脚部。

另一种是艺伎穿的留袖和服。

一般颜色朴素,花纹较少,袖子只到臂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服的沿革早已与日本的历史息息相关。

而一部舶来电影,便也是借由它融入到了陌生的民族特色和社会传统中。

此外,服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尽管当年《艺伎回忆录》上映,章子怡曾因英语说得不地道而备受诟病。

但仍有不少观众,是在看了小百合的演出后对她大加赞赏。

影片在日本宣传时,她还收到过一份意外的礼物。

几位曾于京都当过艺伎的老婆婆,被小百合一角的成长勾起了当年的点滴。

收获感动之余,她们也决定送给章子怡一份纪念。

这份纪念,正是几套珍藏多年的和服。

如此浓情厚意,令章子怡在感激之余深受鼓舞。

而这样的一幕,也使得电影在艺术表达之余,完成了跨文化交流的使命。

03.高定,定格时尚

戏服设计与时装设计,两者究竟有何区别?

时装周的设计师常说,自己某一季的灵感是来自某部电影。

这就已经算是回答了问题。

▲1992年的《惊情四百年》与时尚碰撞

时装设计可以借电影,不受限制地挥洒时尚想象力。

但戏服,却是电影的一部分。

戏服设计的唯一目的,便是让观众爱上电影,并沉浸在角色里。

而电影总在拍摄结束一年后才上映,就注定了他们无法自由地追赶潮流。

可如果是一部讲述时尚的电影呢?

进入21世纪后,就诞生了不少回忆时代与复古时尚的作品。

2013年《了不起的盖茨比》,便是代表之一。

为了迎合上世纪20年代浮光掠影、纸醉金迷的主题——

该片的戏服设计师大掀时尚潮流。

片中超过 40 套礼服,灵感皆取自Prada和Miu Miu过往的成衣系列。

它们以丝绸、皮草、天鹅绒等材质为主,辅以璀璨水晶亮片。

并点缀祖母绿、托帕石以及黄金,融合了当时美国的年轻放纵与欧洲的精致颓废。

另一部2017年上映的《魅影缝匠》,相较之下则更显内敛与奢华。

上世纪 50 年代,高级时装屋里的高定设计师迎来了他的缪斯女神。

除了扭曲诡异的爱情主线,高定美衣无疑是整部片的精髓。

为了这部电影,戏服设计同样近距离观摩了Givenchy、Balenciaga等大牌成衣。

每一件戏服,甚至是出场只有几秒的模特,都是量身定制。

片中男主作为设计师,提到一种来自17世纪的蕾丝时,带有一种崇高的敬意。

而这小段珍贵布料,实际也是戏服设计跑遍伦敦淘回来的,还在剧组消失过三天。

在被找到之前,所有人的精神都变得十分紧张。

每个人都在互相询问,“蕾丝在你那吗?你有见过蕾丝吗?”

由于面料有限,设计师的每一刀都非常慎重,最后才精致呈现在电影中。

正是有这样一针一线的浪漫,才使得剧组的服装陈列室几乎和高定藏馆并无二致。

电影对时尚艺术的追求,源于这种对服装的格外用心,对质感的格外挑剔。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