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拍红高粱「我愿称之为最强中国最好的影片之一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90更新:2023-05-02 09:34:23

谈起中国的经典影片,我们无法绕过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而要是从他的全部作品中选一部影片来做概括性的讲解,我想《红高梁》当之无愧。

《红高梁》

《红高粱》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文艺片,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滕汝骏等主演,于1987年在中国上映。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

1987年的《红高粱》,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乃至中国艺术史的重大事件。1988年2月,影片在柏林国际电 影节获金熊奖。消息传来,人们或褒扬或批判,一时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作为电影领域两种权威的专业期刊,《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将之命名为“红高粱现象”,从 1988年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座谈,相继编发了一系列的批评文章,由此成为《红高粱》经典化的开始。

经典,就是带有规范性的权威文本;经典化,就是文本意义不断增值的过程。

《红高梁》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影片,在中国影片这么多年的历史沉淀中,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人物形象的树立,描绘出一副壮丽的,别具一格的东北抗日史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大的方面来讲,影片弘扬了生命力顽强,以及生命的韵动。展现了中华人民的顽强不息,生生不息的一面,以一种升华的格局视野,借景抒情般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抗法西斯势力的一面。正如这首诗写得一样,从苦难中顽强拼搏后,才能品尝胜利的滋味;

从小的方面讲,影片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歌舞的方式,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且影片并没有用其它抗战主题的影片类似的战斗画面来表现东北劳动人民对日军的反抗,而是通过了劳动人民对生存的祈求,以红高梁的勃发生命力侧面写意出了这一宏伟主题。

除了影片的意义是经典化了的之外,影片整体的色彩运用,和人物的形象展示也成为了经典。并且成为了张艺谋导演日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红高梁》影片中对于漫天红色的掌握,从中可以窥见导演对红色的喜爱和对颜色的运用得心用手。

对原著的改编是影片迈向经典行列不可或缺的一步。

张艺谋导演

我们都知道,《红高梁》是名作家莫言的一部不朽之作,其原著的影响力十分之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影片的改编难度会十分之大,因为想要跳脱出读者内心的“片面之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作者本人是先看过的小说《红高梁》之后,再看的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我其实认为电影是一次全新的创作。影片并没有照搬小说的意识流结构,而是将故事改为直线叙述,导演、摄影师精心复现了小说构造的色彩世界,使画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如阳光般炫目、热情似火的红色震惊了影坛。另外,电影对于人物形象的解构也是十分出色的,在原著中我们可能无法感受到像电影画面中的人物那样,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及生命的律动感。

张艺谋从创作者的角度充分说明了主题、人物、创作主旨等,对各种否定性意见均有具体、准确的专业回应,态度颇为诚恳,同时也自我辩护。以影评指出的三个缺陷为例。首先,针对“我奶奶”质朴有余而野性不足、性关系的“简化与纯化”的批评,张艺谋提出四个理由:一是会对人物造成损失;二是自己喜欢比较纯洁的女性形象;三是电影把小说故事十几年的时间改为“三四天”,不符合情理以及女人仰慕强者的心理逻辑;四是由于长期封建社会束缚,中国女人毕竟不像外国人那样开放。

在我看来,张艺谋删改原作的理由富有说服力。电影如果不“简化与纯化”三人的关系,情况会适得其反。 其次,针对战争部分薄弱、前后风格不一致的批评,张艺谋解释说,自己并不想把《红高粱》拍成战争片,但在当时,如果不加上抗日的内容,会有人责难没有教育作用,因此,“虽然保留抗日的戏,但尽量往简单里写。”

张艺谋进一步介绍了最初实虚结合的拍摄设想,“日本兵踩高粱、杀人以及乡亲们准备去打仗,都拍成实的。从豆官看到日本人的军车后在高粱地里跑,到我奶奶摇摇晃晃倒地、坛子摔碎,酒像血一样淅淅沥沥 流出来,直到机枪扫射的高潮戏,全拍成虚的。”但限于拍摄条件(机关枪扫射极其危险、爆炸的技术达不 到),机枪扫射高粱的高潮戏无法拍摄,所以“很实在地拍了几个冲锋镜头算了”,虚的艺术构思没实现,实地就没道理,于是造成了“一处挺大的遗憾”。通过张艺谋的介绍,我们更能同情地理解文本:它并不是创作者主体所造成的(实虚结合的艺术构思具有创造性),而是受制于客观因素(审查制度、拍摄条件)。

四位前辈的合照

这合理地维护了作品。再次,针对批评认为巩俐表演欠缺,与姜文“太演”的风格不协调,张艺谋道出自己有意为之的 创作目的。由于姜文的表演比较张扬,“我就希望巩俐走另一种静态的路子———着力展示人物的心理。”他概括说:“总的来讲,演员的素质都不错,摄制组的实力也可以帮助演员达到角色的要求。”并作了自我批评: “如果说这个戏的表演有所欠缺,主要是我把握上的失误。”可以说,这篇访谈从导演的角度,全面还原了 《红高粱》的创作经历,令人信服地阐释了优缺点,尤其是在缺陷的自我辩护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正如此,有论者说:“我总觉得看《红高粱》的影评最能使我理解《红高粱》的,还是张艺谋自己的谈话。”从这个角度说,作为第一手资料,导演是否准确地阐释创作主旨、有效解释文本的欠缺,成为能否经典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影片和日本电影《鬼婆》的对比

在电影成为经典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就是要伴随着数不清的批判。这些批判有的来自专业人士,有的来自同行,而更多的是出自普通的观影者。在一些专业人士的批判中,我们能找到这样的一条——影片并没有超越日本影片《鬼婆》。

电影《鬼婆》

《鬼婆》是一部恐怖电影,由新藤兼人执导,乙羽信子和乙羽信子联合主演。 影片讲述了日本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一对婆媳生活在野草丛生的平原中,干着捕杀掉队士兵并剥掉铠甲换取食物的营生的故事。

我们首先要知道张艺谋的早期影片很多都是从女性权利这个角度出发的。在《红高梁》里,影片讲述的就是九儿对于自己爱情的掌控。而这种爱情的向往或者说对于那个时代爱情的阐述导演张艺谋选择的是通过“性爱”这个方式展现的。九儿和占鳌在高粱地里绞在一起的剧情也成为了经典。而在张艺谋之前,电影《鬼婆》里面也有相同的画面。

但不同于影片《鬼婆》的是,张艺谋选择表现的重点并不是战争年代对于年轻女性的压迫,而是建构了一种冲突的画面,以女性和男性的平等姿态来表现这种“爱情”的选择。至于某些专业人士说的未超过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张艺谋并没有交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回答这种令人难以琢磨的“爱情故事”。在原始野性冲动和理智的平衡中,我们应该如何布局,应该如何掌控这种“原始欲望”?至少目前来讲,不光是导演张艺谋,更是很多心理学家也很难交出一副完美的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影片都有出色的背景音乐运用,在影片《红高梁》中,唢呐的运用是锦上添花的一笔,以及张艺谋亲自演唱的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也是十分应景。在影片结尾,一声声唢呐的吹响,宛如中华人民从磨难中发出的阵阵怒吼,伴随着夕阳映红着漫天的血红,拔地而起的野生红高粱充斥了大半个屏幕,这种颜色的冲击感,事物的冲击感实在是给我的心里留下了沉重且难以忘记的烙印。

结尾

经典的形成,是以文本批评为中心的动态过程,取决于思想、人物、风格的“可争议性”。通过历史现场 考察与资料梳理,我们认为,《红高粱》的经典化从1987年开始,并于1990年代初期即已完成。它在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后继作品的比较中,在不同的历史语境、文化思潮、审美风格的对照下,其正面的价值凸显出来,批评达成了共识。

现在来讲,也许有很多中国影片都可以被称之为超越《红高梁》的存在,也许人们心中更喜欢的是张艺谋导演的其它影片或者其他导演的影片,但是在我心目中,《红高梁》就宛如日本经典动漫《火影忍者》里面斑对散发着红色怒气的迈特凯说的那句:“我愿称你为最强。”一般的存在。

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精彩的国产影片的出现吧!

写了好久才写完这篇文章,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想给《红高梁》写点东西想了好久了,但是再提起笔来,有很多话已经忘却了。写专业性的解读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如果你看完觉得作者写得还不错,不妨点个赞再走吧!大家的鼓励,对我们这些原创作者来讲,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玫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