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戏剧演出「德州记忆40年前德州杂技团参演电影红牡丹」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75更新:2023-05-02 12:09:48

1981年,一部反映旧社会杂技艺人苦难经历的电影《红牡丹》在全国上映。电影演员姜黎黎因主演红牡丹一角红遍大江南北。主题歌《牡丹之歌》更是家喻户晓,蒋大为的名字也传遍城乡各个角落。可你知道吗?电影《红牡丹》 成功的背后还有德州人的身影:电影中若干杂技表演镜头的替身演员都是原德州地区杂技马戏团的演员。

德州地区杂技马戏团前身为聊城专区杂技团,1958年成立。建团初期140人。1959年9月,山东省杂技团成立,从该团抽调1个队,共40多人,做为省杂技团的基础。1961年,划归德州专区,改称德州专区杂技团。

1959年5月,该团在济南珍珠泉礼堂为朱德委员长演出,受到接见和好评。9月,为南京军区在湖州市召开的党代会演出数场,获得锦旗数面。

1962年4月,中国新闻社电影部拍摄《齐鲁英豪》影片,该团演员张学照,参加拍摄了创作节目《多头水流星》。1965年10月,该团下乡演出,自拉10辆地排车,每次开演前用车接军、烈属、五保老人看演出,为房东挑水、打扫庭院,被群众誉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兵”。1968年,该团以山东省拥军慰问团第四分团的名义,到长山岛慰问海防战士,共演出50多场。同时,还抽出部分演员为战士缝补衣服、理发、修鞋等。部队赠送该团锦旗50多面。1970、1971年,该团又两次参加了省组织的拥军慰问团,先后到徐州、连云港、昌潍等地演出50多场,获锦旗30多面。1972年7月,该团被省抽调部分节目,到青岛市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受到亲王和省领导的接见。8月,由本地区组成石油工人慰问团,曾为欢送阿尔巴尼亚工人代表团回国,演出16场。1973年10月,在青岛海员俱乐部为外国海员演出两个多月,观看演出的外宾万余人次,召开座谈会50多次。1974年3月,又在青岛海员俱乐部演出,观看演出的外宾5000多人次。

1980年春,该团应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协助拍摄彩色故事片《红牡丹》,影片中三个角色,即:红牡丹、五龄童、九月菊,在一场马戏表演中,由杨秀华、杨惠萍扮演红牡丹,吴宝森扮演五龄童,杨惠萍兼扮九月菊。

20多年来,该团的足迹遍布全国许多城市,《大众日报》(1973.2.5)、《吉林日报》(1979.6.23)《长春日报》(1979.6.25)《解放日报》(1980.4.25)《江城日报》(1980.5.22)、《包头日报》(1980.8.31)《沈阳日报》(1981. 7.21)等都曾报道过德州地区杂技团的活动、演出或事迹。

自建团以来足迹遍及中华大地,曾多次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各大中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进行演出;并参加过电影专题片《齐鲁英豪》、电影故事片《红牡丹》与《天涯怪客》的拍摄。《水流星》《舞中幡》《蹬伞》《晃板》《转毯》《钻地圈》《快乐的炊事员》《狮子舞》等十几个节目多次在全国、省、市及地区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20余项。

德州市杂技团在立足国内演出市场的基础上还不断开拓国外演出市场,自1992年以来,受文化部的派遣以及外商的邀请,曾多次到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进行演出。演出的节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古朴典雅,以其精湛的技艺,赢得了许多国外友人的赞许。为弘扬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为促进德州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适应市场的需求,以高素质的人才创世界一流产品,走向市场不断创造新艺术产品是德州市杂技团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2018年10月31日,从第十三届武汉·中国光谷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传来喜讯,来自德州市杂技艺术保护教育传承中心(原德州市杂技团)的杂技作品《高椅》凭借超高技巧问鼎黄鹤金奖“第一名”,这不仅仅德州杂技首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也是德州杂技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