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工程是世界上第几大奇迹「震撼世界的伟大工程红旗渠」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23更新:2023-05-02 12:29:25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是靠中国人民的智慧自力更生建起来的。”

记得还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红旗渠》,其中的主题曲歌词有这么几句:“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从那时起,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以及红旗渠精神,就深深地印记在国人的脑海中。

这个被人们称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滋润着2046平方公里的林州大地,可谓“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

本地县志记录的林州,干旱的历史可谓触目心惊。光“人相食”这几个字,都出现过很多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林县大修水利,缓解了一部分旱情。

但是本地的水资源实在太有限,下雨以后就迅速流失殆尽。林县是三省交界的地带,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自己找水源(红旗渠取水源头在山西省),自己开水渠,实际上是逼出来。在苦熬和苦干两条路上,林县人民选择了后者。

1960年2月工程动工,十万人上工地,吃的是每顿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干的都是重体力活,使用的工具是锄头、铲子、钎、大锤、箩筐。

上世纪60年代,为彻底改变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状况,在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及县委一班人的带领下,林县十万开拓者,历经十年,风餐露宿,克服了物资匮乏、资金缺乏、设备落后、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坚硬的各种困难,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硬是在太行山区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隧道211条,架设渡桥152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掘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

一座包括总渠、干渠、支渠、毛渠在内的全程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勤劳勇敢不等不靠、誓把山河变新样的林县人民手中建成并通水,从而让世世代代林县人民的梦想成为现实,创造了人间奇迹。

敬爱的周总理在会见外宾时自豪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建成至今已是半个世纪了,多年来,红旗渠流淌的渠水不仅养育了林州的百万人民,也滋养了中原大地,给四周的百姓带来福祉,同时也让林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让林州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更为受益的是历经十年历练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旗渠精神是时代造就的精神,同时也是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

红旗渠的姑娘们,个个赛儿男,她们把石头敲凿成基石,和着花季的汗水,砌垒起闪光的青春岁月。

站在50年前由300名青年历时1年零9个月挖掘打通总长616米的青年洞隧道前,俯瞰着绕山盘旋涓涓流淌的引水于漳河的清溪,灌溉着54万亩良田,使林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8%,滋养着林州子孙时,你会对林县人民创造的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传承光大红旗渠精神更增添了一份责任。

50年前,由300名青年历时1年零9个月挖掘打通总长616米的青年洞隧道,灌溉着54万亩良田,使林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8%。

历史上林县曾经是十年九旱的地方,水是百姓的生活之基、生命之源。在林县县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载:民国初,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1920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香火头那么粗。

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

林县十万开拓者,历经十年,风餐露宿,克服各种困难,硬是在太行山区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隧道211条,架设渡桥152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

1954年杨贵到林县县委任职,第一次到乡下调研工作时,大汗淋漓的他来到一户农民家,提出想洗把脸。这让老乡非常为难,因为家里仅剩下一小盆水,这可是维持一家人一天生活的水。既然书记已开了口,朴实而又好客的老乡把水端了出来。杨贵洗了把脸后,顺手将水倒在了地上,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举动了,但老乡却心疼坏了,他还指望再继续用呢。而杨贵为此事也心疼了很久。

中立者为杨贵

为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历史上林县三次修建水渠。第一次是元代的县令李汉卿,历经三年修建了天平渠;第二次是明代县令谢思聪历经四年修建了谢公渠;第三次修水渠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了红旗渠。

十万人上工地,他们以崖当房、以石作床,可以说是在虎口崖下度时光。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林县连续遭遇干旱。1953年到1961年的九年中,有七年是大旱,造成河水断流,井塘干涸,农作物歉收。1960年和1961年因连续大旱,全县85个生产大队靠远道挑水度日。

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修建红旗渠引漳河水、解决老百姓吃水困难作为最大的事来办,1960年2月工程动工。

正月里天寒地冻,当时全县技术人员仅有30人,两台水平测试仪、一台经纬仪。十万人上工地,吃的是每顿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干的都是重体力活,使用的工具是锄头、铲子、钎、大锤、箩筐。

小人书里的红旗渠

没有住房、粮食紧缺,他们以崖当房、以石作床,可以说是在虎口崖下度时光。就这样,十万人、历时十年硬是将红旗渠修成了,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愚公移山啊!

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我们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建设性工程都不新上,已上的工程也大多暂停缓建。但为了帮助林县人民解决吃水问题,国家财政拨付了1000万元资金支持红旗渠的修建。为支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引漳河水,邻省的山西省委、平顺县委同意从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引水。

驻林县附近的人民子弟兵从有限生活物资保障中,抽出物资、设备、资金、人力支援林县人民,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发挥了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炸药自己生产,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工具自己制,自己设计桥梁渡槽,还建造了很多教科书上都没有的开创性工程,比如空心坝(上面是拦河坝,中间通水),三用桥(下面走洪水,中间走渠水,上面走人走车)。

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女人顶下了半边天,连孩子放学以后,都会自觉去工地搬几块石头。

走在红旗渠上,每隔一小段,就有一块责任碑界,刻着这一小段施工责任人的姓名。碑上刻着名字的人,多半已过耄耋之年,很多人或许已经不在人世。时隔多年,红旗渠以过硬的工程质量,把他们的名字铭刻成了纪念碑。

除了穿过太行山的干渠,还建立了完整的水利配套体系,以及蓄水的水塘小水库,让引来的漳河水,最终让50多万亩耕地旱涝保收,造福子孙后人。

开渠的盛景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是林县人民书写的红旗渠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林县人民开天辟地建设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

红旗渠新渠

看着眼前的红旗渠,遥想当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志豪情,忽然觉得这个世上,从来就不会有难倒中国人的问题。

(图文综合网络 分享为目的 侵权即删)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