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插曲红日谁不说俺家乡好「幕后往事揭秘影片红日和久唱不衰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45更新:2023-05-02 12:40:11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搭载了30首歌曲,其中第一首歌曲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谁不说俺家乡好》。

这首山东民歌曲调的电影插曲,由此成了响彻太空的宇宙声音。

《谁不说俺家乡好》,是1963年上映的电影《红日》插曲。由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作曲作词,歌曲的基本音乐素材取之于胶东民歌《王二小赶集》。

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巧妙运用乐段作为写作手法,旋律音调具有典型的山东民歌风格。委婉中不失刚烈,大气中饱含深情,真切唱出了沂蒙山区的大好风光和军民鱼水之情。

影片《红日》反映的是1947年震惊华夏的“孟良崮战役”。这场惨烈的战役,对交战的国共双方有着存亡续绝的意义。

在1947年5月13日至16日三天时间里,数十万军人在孟良崮及周边拼死一搏。我华东野战军最终全歼国民党军王牌74师,击毙其师长张灵甫。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阴谋,创造了我军在敌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情况下,从其战线中央割歼进攻主力的范例。

国民党整编74 师这一王牌军被歼灭,沉重打击了蒋介石集团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人民解放军士气。使全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

多年后,人们在孟良崮修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以铭记在战役中为了解放战争胜利英勇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

电影《红日》,根据作家吴强的同名小说改编。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交战为主线,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奋力消灭国民党军王牌部队第74师的故事。

此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汤晓丹执导,张伐、高博、杨在葆等出演。

影片既表现了孟良崮战役的宏大规模,又塑造了解放军军长沈振新、丁政委、刘团长、石东根连长以及敌师长张灵甫、董参谋长等一批人物形象。

1957年,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出版之初,中国早期著名电影人、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瞿白音,就酝酿将小说搬上银幕。

他认为,小说以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史实为依据,通过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最后全歼国民党军王牌74师的艺术描写,不仅真实讴歌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而且在军事文学上有许多突破。这给一贯主张艺术创新的瞿白音留下深刻印象。

经多方努力,瞿白音终于促成上影厂将小说搬上银幕。

1960年2月,上影厂正式成立《红日》创作组。

他们沿着小说提供的创作线索,走访各有关部队,聆听改编意见。之后,瞿白音用一个多月写出了近三万字的初稿,设计出场人物有名有姓的就达五十几个。

因为内容太多,一部影片容纳不下。征求有关领导和小说作者吴强的意见后,瞿白音花近两个月时间写出了第二稿,形成了正式的《红日》电影文学剧本。

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为突破概念化、脸谱化框框,摄制组成立后,全组演员分为“正派”、“反派”两个小组,前往上海崇明岛驻军部队和南京军事学院体验生活。

其中,扮演解放军指战员的演员们,全部下连队当兵,向部队干部战士学习。

根据导演组的要求,到南京军事学院深入生活的“反派”小组,分别拜访了原国民党军队的有关将领。

扮演敌师长张灵甫的演员舒适、扮演敌军参谋长的演员程之,通过走访原国军74师参谋长魏振钺,获知了孟良崮战役中敌军74师覆没的许多细节。

演员程之边听边仔细观察、揣摩对方的举止、神态,随后用于角色塑造。演员舒适则根据从魏振钺那里了解的张灵甫的多个活动侧面,决定以“俊扮”塑造反面人物形象。

1961年6月,影片正式开拍。

摄制组来到山东栖霞县农村拍外景。当时,这部戏已被被列为重点影片,需同时拍成宽窄两个银幕规格,使拍摄时间和工作量都增加了一倍。

正值全国遭受灾害的困难岁月,摄制组虽得到“特殊照顾”,能吃上高粱、玉米混合面蒸的馍馍,但是这种食物下肚后会引起胀气,让不少演职员肠胃闹了病。但也无人叫苦,工作热度不减。

剧组住的是一所农村小学校,用破旧课桌拼起来当床,不少人脊背被拼缝夹出一条条血印子,还有蚊子、跳蚤不时添乱,弄得大家常常彻夜难眠。

在拍外景时已经过了冬季,演员们按剧情要求,穿着厚棉衣在烈日下拍冬天的戏,棉衣很快被汗水湿透,有的演员中暑晕倒在拍摄现场,还坚持不下“火线”。

在山东的外景地,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演员里坡,发现拍摄地点附近的土质不错,便在那里种了些蔬菜,供剧组改善伙食。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敌军过小木桥遭炮击落水的镜头。由于配合拍摄的部队战士们多是旱鸭子,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这时,一位水性好名叫陈恺的战士,自告奋勇承担落入水里的镜头。拍摄时,他落入水里就不见了踪影,正当大家准备呼救时,他却从远处冒出头来,令导演虚惊了一场。

原作小说中有我军连长石东根醉酒纵马的情节,是作家吴强认为的得意之笔。

在拍摄时,不少人担心这样会有损正面人物形象,主张删去。但汤晓丹出于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坚决保留了这场戏。

后来在“文革”中,汤晓丹果然因此挨了批斗遭受磨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大获成功。而且其艺术生命力甚至胜于影片本身,历经近六十年岁月,它仍然被人们喜爱如初,久久传唱,直至登上了太空。

导演汤晓丹拍电影很讲究插曲的运用。

《红日》摄制组刚成立,他就找到曾创作《红旗颂》等许多优秀歌曲的吕其明,要他为电影《红日》创作一首歌。

汤晓丹对吕其明说:“孟良固战役围攻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场面很大,战斗也异常激烈。在这场战役到来之前,应该有一首歌来宣扬解放军战士爱家乡、爱部队、保卫胜利果实的情感···”

吕其明心领神会,立即与词曲作家杨庶正、肖培衍一起投入了创作。

为了使插曲与影片声情并茂、融为一体,吕其明等人先是仔细阅读了《红日》电影文学剧本,然后深入有关队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

他们和汤晓丹等反复研究,确定歌曲的基调为:既要反映出孟良固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又要反映出解放军战士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音乐音调与节奏上,要与后面表现孟良崮战争场面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至深的艺术感受···。

音乐基调确定后,吕其明等三人便开始了艰苦构思创作。

不久,他们便拿出了有三段歌词的《谁不说俺家乡好》。

汤晓丹导演根据这首歌的内容,配合剧中情节拍摄了三百多个外景画面。

不料,当把这首歌拿给在山东的摄制组试唱时,尽管大家对这首歌都很喜欢,但许多人又觉得它太长了,应当缩短一些才好。

然而,这三段歌词已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并且与所拍场面相互映衬,裁去哪一段都不太合适。

有趣的一幕是,当吕其明听说要删裁歌曲的消息,竟然急了。平时很少发火的他,跑到摄制组大发了一通脾气。

对于吕其明的“发火”,导演汤晓丹却没当真。因为他早已决定了,一定要完整地保留下这首歌的三段歌词。

吕其明得知了汤晓丹的想法后,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并专门就“发火”一事向汤晓丹作了道歉。

歌曲创作完成了,吕其明和汤晓丹等人对当时的民歌手一一排队比照,最后将目光锁定在上海歌剧院的歌唱演员任桂珍身上。

任桂珍是个善于博采众长的歌唱演员,她的演唱在吐字、声音控制、音色变化等方面汲取了民族唱法的特点;在行腔处理、表现人物等方面则汲取了祖国传统戏曲的方法,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发声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由她来唱这首新创作的民歌,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于是剧组立即将任桂珍接到剧组试唱。

音乐响起,任桂珍那清纯、甜美的歌声,便春风扑面般立时征服了整个剧组。

电影《红日》在全国上映后,由任桂珍演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也立即红遍了全国。

但人们后来才知道,被广为传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并非“原唱版”。这与一段小插曲有关。

吕其明回忆说,当年歌曲写出来后,最初找的演唱者是山东艺术学校年轻教师王音旋。她的演唱纯朴、自然,地方特色突出,大家很满意,很快到上海录了音。

但要定型时,出现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不统一的问题。吕其明说,考虑到影片的特殊需要,不得不忍痛割爱,只好重新挑选歌唱演员。就这样,上海歌剧院演员、在山东沂蒙山长大的女高音任桂珍被推荐出来。

因为这段波折,王音旋的“原唱版”不怎么出名,现在广为传唱的都是任桂珍的“电影版”,但两者完全可以媲美,是两种味道的《谁不说俺家乡好》。

再来看看《谁不说俺家乡好》几位主创的基本来历:

(吕其明)

1930年出生的吕其明,安徽无为人,10岁随父去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先后在部队抗敌剧团、文工团当团员。1951年调入北影从事电影音乐创作,1955年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历任上影乐团团长、上海电影总公司音乐创作室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先后创作了六十多部电影、二百多部(集)电视剧的音乐,还有十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是中国乐坛的风云人物之一。

1941年出生的肖培珩,山东牟平人。1946年参军。195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1957年进入上影厂从事专业电影音乐创作。他先后为影片《苦菜花》、《年青的一代》、《家庭问题》、《大刀记》、《白莲花》、《雾都茫茫》、《张衡》、《烦恼的喜事》、《咱们的牛百岁》、《本案没有结束》、《八仙的传说》、《咱们的退伍兵》等近三十部影片作曲。此外,他还为《聊斋的故事》、《节振国》等三十余部电视剧作曲。1983年,他创作的《咱们的牛百岁》音乐,获上影厂“小百花”最佳作曲奖。

杨庶正是山东青州人,国家一级作曲家。1948年参加革命,曾在南进干部纵队第三支队文工团、华东革大文工团、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乐队演奏员,1954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毕业后曾在上影厂、广州军区歌剧、歌舞团、广州乐团担任作曲。1991年任深圳交响乐团团长,后离休任乐团艺术顾问。

杨庶正的交响音乐作品有: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首演的《土族民歌主题随想曲》、1981年在全国第一届交响乐评选中获奖的《南岭风光》组曲、1990年获广东省文艺作品一等奖的童声合唱套曲《大地赞美歌》等。八十年代,他为电影《乡情》作的插曲《盼哥》和电影《你在想什么》的插曲《要问我们想什么》,都是深受听众欢迎的音乐作品

1933年出生于山东临沂的歌唱家任桂珍,3岁到济南生活。建国后进入上海歌剧从事歌剧表演。她曾在曾在《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天门岛》、《红霞》、《红珊瑚》、《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江姐》、《樱海情丝》等几十部歌剧中扮演女主角,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的艺术形象。曾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上海市音协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除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外,她首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等歌曲也广为流传。

(任桂珍)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