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苏振华离婚后独自抚养6个子女毛主席你放心大胆再找个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37更新:2023-05-02 14:03:39

图丨苏振华与陆迪伦在北京合影

前言

“老苏呀,真是难为你了,又当爹又当妈的,这不是办法呀!”王光美叹息着对苏振华说。

1959年国庆节,苏振华带着6个孩子登上了天安门,参加当晚举行的焰火晚会。自从离婚之后,苏振华就坚持了一个人带孩子。王光美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毛主席时,毛主席半开玩笑地嘱咐说:

“让他放肆找一个!”

“你放肆找,找个合适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苏振华开始担任贵州省省委书记,他举家搬迁到贵州,过起了安定的生活。据苏振华的女儿回忆,当时她的母亲孟玮因为战斗中曾经受过伤,性格上也比较强势,在生活稳定之后,苏振华和孟玮之间的性格差异开始逐渐显现,争吵的次数也随之增加。

图丨苏振华旧照

作为贵州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苏振华到任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努力领导建设百废待兴的贵州市,经常很晚才回到家,而孟玮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她当时认为苏振华对自己的感情疏远了,同时因为生的孩子多,孟玮开始对苏振华抱怨加剧。

五年后苏振华调到北京工作,孟玮的情况也越来越糟糕,脾气比以往更加暴躁。但是苏振华家里7个孩子,为了孩子们,苏振华处处忍让孟玮,同时为了让她上下班方便,还特地让自己的司机到单位接送她。

性格倔强的孟玮并不想搞特殊,多次拒绝了丈夫苏振华的好意,并坚持自己乘坐电车回家。于是苏振华经常抱着三岁的小儿子,让其他几个稍大的孩子拉着自己的衣角,跟在身后一起到车站接孟玮,尽力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图丨箭头所指者为苏振华,右侧抱孩子者为孟玮

1957年苏振华在外出调查研究回家后,孟玮因为一件生活小事和苏振华发生了争吵,夫妻间因为小事拌嘴本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但令苏振华没有想到的是,孟玮这一次居然向他提出了离婚,说要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

苏振华听完之后心里一惊,想不到都过去十几年的时间,当年和别人的感情居然还保留在孟玮的内心。但苏振华并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地对孟玮说:“当年我们可是罗瑞卿同志做的介绍呀!”

“那时我才17岁,对婚姻毫无思想准备,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孟玮没好气地回答道。

苏振华继续苦心劝说,说他们已经有6个孩子了,为了孩子们也不应该离婚。其实这些都是苏振华内心真实的想法,他非常喜欢孩子,当年大女儿夭折之后,苏振华在坟头前哭得特别伤心。虽然孟玮突然以一个“荒唐”的理由提出离婚,但苏振华还是一如既往地真心对待妻子。

几个月之后,孟玮不告而别,独自搬进了机关宿舍,苏振华几次请求孟玮重回家里,但孟玮铁了心要同苏振华离婚。两人的亲友和身边的同志了解到这件事之后,多次上门劝说,希望他们夫妻能够重归于好,结果都没有成效。

图丨苏振华出访苏联

孟玮对于儿女在面前跪着挽留的情景不为所动,坚决写下了离婚报告,苏振华念及多年的夫妻感情,一拖再拖没有签字。1959年2月,苏振华从苏联谈判回国之后,见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无奈在离婚报告上签了字。

孟玮和苏振华离婚之后,组织经过多方了解,发现她并没有去找所谓的“初恋男友”。据二人的孩子们回忆,由于孟玮头部受过伤,1957年开始双目出现奇怪的幻觉,并且越来越严重,至于所谓的“初恋”,可能不过是孟玮为离婚找的借口。

虽然孟玮离开了苏振华的生活,但苏振华并没有忘记二人多年的感情,也从来没有指责过她。逢年过节苏振华都会让孩子们去看望孟玮,让她感受家庭的温暖。甚至在生活最艰苦的年代,苏振华还将家里仅有的一个茄子和两个西红柿找出,嘱咐孩子们给孟玮送去。

离婚之后的苏振华独自带着7个孩子生活,1959年的国庆节,苏振华带着孩子们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焰火晚会,大女儿和大儿子走在他前面,他一只手抱着小儿子,一只手牵着小女儿,另外两个拉着他的衣角跟在身后。

图丨孟玮旧照

在天安门城楼上,苏振华和孩子们恰好碰到了刘少奇夫妇,王光美一把将苏振华怀中的孩子接过来,叹息地说:“老苏呀,真是难为你了,又当爹又当妈的,这不是办法呀!”后来王光美见到毛主席时,谈起了苏振华离婚后的状况,主席略带幽默地嘱咐说:“让他放肆找一个!”随后毛主席还特地召见苏振华,当面嘱咐他说:

“你放肆找,找个合适的。”

“只要小陆同意就行”

同年秋天,海军文工团在大连海军文化宫举行演出,当舞台大幕拉开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女演员进入了苏振华的眼帘,她就是电影《红珊瑚》中的演员陆迪伦。陆迪伦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深深地打动了苏振华的心。

图丨陆迪伦旧照

陆迪伦的父亲是第一批同盟会成员,和许多国民党元老都有交情,母亲曾经担任过周总理夫妇的交通员。在周总理见到她之后,曾鼓励她好好学习,给了陆迪伦很大的激励,在同期的参军的学生中,陆迪伦是最早入党的优秀演员,经常为领导人伴舞。

当萧劲光司令看到苏振华紧紧盯着舞台上的陆迪伦时,心里也明白了几分意思。演出结束之后,萧劲光带着副司令员方强找到陆迪伦,介绍她和苏振华认识,还向她介绍了苏振华的情况和所遭遇的家庭变故。

早在1930年的时候苏振华就结过一次婚,当时他的母亲为了留住他不要参军,托人找了一个名叫余姣凤的女孩子成亲。迫于家庭的压力,苏振华邀请了几位亲友吃了顿便饭,算是和余姣凤成了亲。第二天一早苏振华便离开了家,去参加红军队伍。

图丨苏振华在抗战年代

苏振华走了之后,余姣凤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不但勤俭持家,还为苏振华生下了一个儿子。由于战斗频繁辗转多地,苏振华逐渐和家里失去了联系。余姣凤在反动派的胁迫下东躲西藏,没过上一天安生日子,最终在疾病中离开了人世。

1938年苏振华带队来到瓦窑堡,接受组织上的单独教学,在这里他结识了17岁的孟玮,由于学习刻苦长相出众,苏振华很早就注意到了她,两人经过几次接触之后,逐渐心生爱意,从同志同学走向了恋人。

罗瑞卿知道二人的事情之后,主动为他们牵红线,报请组织批准,当时抗大的不少学员都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婚后孟玮跟着苏振华在战火中出生入死,还帮助丈夫学习文化知识。新中国成立之后,苏振华携全家去到贵州工作,先后生下了7个儿女。

图丨苏振华与罗荣桓在抗战时期

有了对苏振华的初步了解,陆迪伦在之后二人的接触中发现,虽然苏振华年龄比她大很多,但身上却有着年轻人没有的过人之处。苏振华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却是个好学之人,毛主席曾经夸赞苏振华是“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同时对于苏振华的情感遭遇,陆迪伦也非常同情。

几次的接触让苏振华对陆迪伦也越来越喜欢,正当他准备向陆迪伦吐露心声的时候,不免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毕竟他的年龄比陆迪伦大二十多岁,不知道陆迪伦是否会同意。最后还是萧劲光让苏振华下定了决心:

“只要小陆同意就行,至于别人的看法,那是别人的事。”

陆迪伦对于苏振华的求爱,心里也是七上八下,虽然她不在乎世俗的看法,但毕竟二人在思想、能力上有差距,同时还需要考虑孩子的问题。在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陆迪伦将自己与苏振华交往的情况向周总理作了汇报。

图丨苏振华的子女

周总理询问了陆迪伦很多他们之间交往的细节,最后鼓励她和苏振华继续好好发展,后来毛主席也关心询问过二人的事情。大家的鼓励让陆迪伦相信,爱情将会帮助她克服他们之间存在的一切困难。

“多想想你是共产党员,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苏振华和陆迪伦之间的隔阂虽然消除,但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阻碍却是来自于家庭。二人年龄上的巨大差距,让陆迪伦的家人对这门亲事持反对态度,不希望陆迪伦为了一个有七个孩子的男人而牺牲自己。苏振华子女们的反对态度更加明显,只要陆迪伦到苏振华家,孩子们就站在楼梯口不让她上楼。

图丨苏振华与陆迪伦

1960年春天,苏振华和陆迪伦决定结婚,很多中央的领导人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贺龙还是他们二人的主婚人。婚礼虽然简单,但却十分热闹,以至于陆迪伦晚年想起当时的情景还非常兴奋。陈赓的妻子傅涯在席间悄悄鼓励陆迪伦说:

“小陆,你不要害怕,我也是前边有孩子的。今后遇见什么难题,多想想你是共产党员,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苏振华和陆迪伦新的生活开始了,回到北京之后,迎接他们的却是苏振华子女冷漠的眼神,当秘书将装有喜糖的盒子递给孩子们时,苏振华的大女儿苏承业一把将盒子摔在地上,生气地大喊着:

“我才不吃你们的臭糖!”

图丨苏振华与长女苏承业

苏振华的其他孩子也用其他方式在反抗着父亲的这一段婚姻,他们将俄罗斯名画《不相称的婚姻》挂在家里,这幅画所画的是年老的俄罗斯伯爵和一个年轻姑娘的婚礼,孩子们还故意让苏振华对这幅画发表看法。苏振华身边的工作人员生气地将孩子们拉走,大声责问:

“你们这是干什么?你们的爸爸没有责任。”

面对如此难堪的局面,苏振华和陆迪伦从来没有抱怨和指责过孩子们,只是默默地承担下来,用他们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来感化他们。苏振华和陆迪伦结婚之后,全国人民的生活都进入到一个非常困难的阶段。虽然苏振华职位不低,但日子也过得清苦。

当时组织上每个月分配给苏振华两斤大米,其他人只能吃地瓜面和菜叶子,每当吃饭的时候,苏振华都会将自己的白米饭喂给最小的孩子。由于当时孩子多,布料短缺,孩子们的床单都是陆迪伦用一块块碎布拼接而成。

图丨苏振华与家人合影

陆迪伦嫁到苏振华家之后,不但要忍受孩子们的冷落,还要勤俭持家,将更多的钱省下来给孩子们生活。对于孩子们的冷落,陆迪伦从来没有过抱怨,反而更加积极地解决孩子们的要求。当时苏承业喜欢拉手风琴,苏振华买了琴之后,陆迪伦专门找来文工团拉手风琴的同志当她的老师。

苏振华和陆迪伦的忍受终于得到了回报,孩子们放弃了冷漠和争吵,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家里也更多的有了欢声笑语。尤其在1961年之后,陆迪伦先后生下了两个男孩,苏振华让他们跟随陆迪伦的姓,取名“陆一”和“陆二”。

对于这两个孩子,陆迪伦并没有和其他孩子区别对待,他们穿的都是其他孩子穿剩下的旧衣服,吃的用的和其他孩子无异,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两个小弟弟,每天带着他们玩,外人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苏家的每个孩子都好!”

“我们真正像个家的样子,还是在冷水滩的那段时间,夏天可以和爸爸乘凉,冬天全家人可以在泥炉旁烤点东西吃。”陆一和陆二长大之后回想往事,经常会这样说。

图丨陆迪伦与陆一、陆二

1969年10月,苏振华和陆迪伦来到冷水滩,陆一和陆二跟随父母一同前往。当时苏振华需要挑粪浇地,干重体力活,陆迪伦十分心疼丈夫的身体,但苏振华却安慰妻子说:

“小陆呀,大粪是个好东西,可以肥田,庄稼人有句话,‘三天不摸屎,锅里没米煮’。”

说完苏振华就要挑粪桶,陆迪伦顿时急了,赶忙抢过来说她来挑,让苏振华在旁边舀。就这样陆迪伦挑起了上百斤重的粪桶下田,几次由于负荷过重差点摔倒,但她就坚持着,哪怕是自己跌倒了,也要减轻苏振华身上的负担,保护他的身体。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中,陆迪伦全身心地陪伴着苏振华,每次想尽办法弄到几个鸡蛋,都要留给苏振华吃。1972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身患疾病的苏振华被送往301医院治疗,并被周总理重新安排回到海军工作。对于那一段艰难的日子,苏振华曾对亲戚说:

“迪伦对我的付出,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然而我除了对他诚挚的感激之情外,没有什么可以对她的帮助。”

图丨苏振华夫妇与母亲、部分孩子合影

原先对二人结合有疑虑的一些老同志,也开始称赞陆迪伦的忠贞,夸赞陆迪伦是值得尊敬的,他们都以为陆迪伦不能和苏振华共患难。苏振华的孩子们,对于陆迪伦无不心存感激之情,对曾经那些不懂事的行为向陆迪伦道歉。

1976年10月,中央决定派苏振华去接管上海,苏振华知道这项任务非常艰巨,而且可能会有危险,陆迪伦知道后坚决要陪同苏振华一同前去。苏振华内心十分希望陆迪伦随自己一同前去,但为了她的安全,苏振华苦心劝说,终于说服了妻子。

1979年的春节,苏振华的孩子们难得齐聚北京,苏振华非常高兴,挨个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和今后的打算,还鼓励他们继续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当时他还幽默地对陆迪伦说:

“到你60岁的时候,四个现代化就实现了,我和孩子们一起给你祝寿。”

图丨苏振华住院时陆迪伦在床边陪护

没想到苏振华说完这番话10天之后就因心脏病发作离开了人世。在苏振华最后的10天中,一天都没有闲下来,他看望了海军机关大院中的同志们,节后还参加了多场会议,讨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上午,苏振华还兴致勃勃地给陆迪伦讲了周总理对海军和文艺工作者的指示和关怀,下午在海军党委常委会上,发表了40多分钟的讲话,展望了海军未来发展的远景。当陆迪伦赶到苏振华的病床前时,苏振华给妻子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请转告海军,通讯工作要搞好,保卫工作要党委再开会仔细研究一下。”

早在多年以前,苏振华就对陆迪伦说过,将来自己去世之后,骨灰要撒在祖国的海洋里。1979年2月16日,依照苏振华生前的嘱咐,全家人乘飞机来到祖国最南端的军港,儿子苏承德捧着骨灰登上501舰,在四艘护卫艇的护卫下,全家人将苏振华的骨灰撒向了大海。

图丨苏振华与夫人陆迪伦

苏振华去世之后,陆迪伦不顾自己的身体情况,开始沿着苏振华战斗时走过的足迹,调查采访征集苏振华的生平史料,和工作人员一起研究编写苏振华传。同时她还忙于接受采访,将苏振华的思想品格宣传出去。

经过磨难的一家人关系更加紧密,陆迪伦生病住院的时候,就连孙子辈的孩子都回去看望她。2008年陆迪伦被诊断出肾癌,孩子们想尽办法求医问药,尽可能让陆迪伦接受到更好的治疗。陆迪伦也感动地对曾经苏振华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苏家的每个孩子都好!苏振华同志和孟玮同志没有享到的福,我都代他们享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