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与李小龙「出道即巅峰的嘉禾一手捧红李小龙和成龙如今却沦落到被变卖」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09更新:2023-05-02 15:43:21

嘉禾电影

导语: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出口地之一。而说到香港电影的辉煌,一定绕不开嘉禾。虽说在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兴起离不开邵氏的牵头,但是在海内外影响最大的无疑还是嘉禾电影。它是香港乃至整个亚洲最具规模的华语娱乐企业,也见证了半个世纪的香港电影兴衰史。从李小龙到成龙,从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荧幕巨星,而嘉禾与邵氏的恩怨情仇也是令人津津乐道。触摸品质,发现未来,欢迎观看十万个品牌故事之《嘉禾电影》。

李小龙,这个中国电影和武术的国际代言人可谓是家喻户晓。看过他的电影的朋友们,一定都对电影开幕时黑底红字的“嘉禾”logo印象深刻。李小龙电影风行的七十年代初,也正是嘉禾刚刚兴起的时候。正可谓出道即巅峰,嘉禾的诞生正当其时。

嘉禾的创始人邹文怀,最初是一个新闻系毕业的记者。1957年,他从美国新闻处离职加盟了著名的邵氏集团。在当时,香港电影的头牌非邵氏集团莫属。邹文怀在邵逸夫的手下勤勤恳恳,表现突出,从宣传经理一路升职为副总经理兼制作部经理,成为了邵逸夫的左膀右臂,为邵氏电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此期间,他也学习了很多电影公司经营的经验知识,为日后的嘉禾奠定了基础。

1970年,邹文怀升任邵氏兄弟公司首席执行官。然而他虽然高居此位,却并不开心。因为此时的邵逸夫心思已不在电影上,投资逐渐倾向了新兴的电视行业,捧红了后来成为邵逸夫二太太的方逸华等一批电视明星。面对邵氏的有限薪酬,邹文怀决定出走,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和同事何冠昌、梁风联手,从台湾和泰国争取了启动资金,和邵氏的竞争对手国泰电影谈拢合作,在国泰片场的旧址兴建自己的制片厂,成立嘉禾电影。

创业伊始,邹文怀就拿老东家邵氏开刀,凭借自己在邵氏的影响力,一举挖来了著名武打影星王羽,令整个邵氏集团感到震惊。要知道,王羽是当时邵氏的头牌巨星,他在1967年主演的电影《独臂刀》中展现了出神入化的刀法功力,这部电影也成为了香港历史上第一部影片收入破百万元大关的杰作,让邵氏在武侠电影市场占尽优势。在李小龙之前,王羽是毫无争议的香港第一武打明星。邵氏当然不愿吃哑巴亏,与嘉禾对簿公堂。两家公司数十年的恩怨就此拉开序幕。

不过此时的嘉禾还是远不能与邵氏相提并论的,是李小龙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嘉禾的地位。70年代初,在美国凭借《青蜂侠》崭露头角的李小龙决定回到香港发展。他首先选择了实力雄厚的邵氏集团,毛遂自荐。没想到方逸华给出的片酬实在太低,让李小龙失望。嘉禾趁虚而入,诚意十足,前往美国登门拜访,开出7500美元一部的天价片酬,很快将李小龙招入麾下。1971年,李小龙在嘉禾的第一部影片《唐山大兄》上映,创下香港开埠以来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在嘉禾,李小龙在香港证明了自己的武打片实力,而有了李小龙,嘉禾也迅速崛起为一流的电影公司。紧随其后的1972年,嘉禾推出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再次打破亚洲票房纪录,同年推出的《猛龙过江》,更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武打电影。随着嘉禾国际地位的提升,1973年,他们与华纳电影合作拍摄了《龙争虎斗》,在国际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功夫片热潮。嘉禾与李小龙相互成就,前者助后者到达事业巅峰,后者让前者在香港独领风骚。

然而好景不长,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女星丁佩家中猝然离世,一颗影视巨星就此陨落,他尚未完成的遗作《死亡游戏》也成为了无数影迷心中永远的遗憾。随着李小龙的猝死,嘉禾顿时陷入困境。好在邹文怀稳定军心,在次年又迎来了许冠文的加盟。许冠文堪称是享誉香港的“许氏四杰”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了,他出身电视节目,在喜剧片上颇有造诣。1974年,他离开邵氏之后与兄弟成立许氏兄弟电影公司,和嘉禾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在嘉禾时期拍摄的所有电影全部自编自导自演。首部电影《鬼马双星》打破香港票房记录,帮助嘉禾力挽狂澜。之后的《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也都是70到80年代不可磨灭的影视经典。许冠文的喜剧电影具有鲜明的个性,针砭时弊,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蕴含哲理,让观众笑中带泪,掀起了香港喜剧片的热潮,堪称鼻祖。同时,他的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香港文化气息,彰显了鲜明的本土特色。比如,作为莲花乐队主唱的许冠杰,在他演唱的《半斤八两》同名主题曲里运用香港粤语生活化的口语词汇,和我们今天常听到的粤语流行歌完全不同,他也用这种音乐开创了现代粤语流行歌曲的先河。电影音乐不分家,在嘉禾时期,许冠文的成功帮助嘉禾安然渡过难关,更进一步拓展了嘉禾在东亚、东南亚的电影市场。

除了许冠文之外,70年代末的嘉禾还在戏曲片、武打片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76年发行的《帝女花》成为了粤剧片历史上的经典之作;次年,洪金宝的签约开创了诙谐武打片的先河。1978年,主打武打片和喜剧片,多种电影多元化发展的嘉禾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华语电影制作公司。

但是李小龙的离世依然是嘉禾与邹文怀难以平复的心伤。嘉禾亟需一位武打巨星,能够撑起武打片的大旗,继续在香港、在全球打出功夫电影的招牌。1979年,嘉禾迎来了第二条“龙”。成龙的加入,续写了嘉禾功夫电影的又一段神话。这个当年在《猛龙过江》中给李小龙当替身的年轻人,此时已经经历了多年磨砺,成就了自己的一套功夫片风格。虽然早期仍然脱离不了模仿李小龙的影子,但是在70年代的《蛇形刁手》和《醉拳》等电影中,成龙将自己诙谐幽默的一面融入武打片中,在融入喜剧元素的同时塑造了一个个反传统的叛逆主人翁形象,很快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到了嘉禾之后,成龙更是叱咤风云。加盟之初,他的喜剧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1980年自编自导自演的《师弟出马》中,成龙借鉴了卓别林和基顿的表演手法,突出了动作对于喜剧效果的表达,该片以1002万港币的成绩打破香港票房纪录。随后,他前往好莱坞取经,在中外合作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嘉禾电影的发展。在嘉禾时期的众多作品中,1983年的《A计划》帮助成龙获得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也实现了后李小龙时代嘉禾动作片的一次巨大成功;1985年的《警察故事》中,成龙饰演警官陈家驹,从武打明星变身正义警官,成就了香港历史上第一部警匪功夫片,获得第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成龙的喜剧与动作片结合的方式十分卖座,在80 、90年代的香港影坛风云一时,嘉禾也成功拥有了第二代能够扛起大旗的武打电影巨星,此后围绕着成龙打造系列电影,成功出品了成龙《A计划》《警察故事》《醉拳》等电影的系列续集,将成龙这一金招牌和他独具个性的功夫片发扬光大,电影市场越做越广。到了90年代,成龙成功攻入好莱坞,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如今提起中国功夫,提起武打电影,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两位巨星非李小龙和成龙莫属,他们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功夫的国际符号,而帮助他们打出香港、推向世界的嘉禾,也在其中居功至伟。

在巨星璀璨的背后,嘉禾的成功也绝非偶然。他们改变的不仅是电影的演员和内容,更对整个香港电影工业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嘉禾摒弃了传统的大片场制度,转而采用独立制片人制度,不同于公司管理制片组的方式,而是由制片人寻求公司出资、发行的支持,而拍摄过程更多地给予制片组独立进行的自由。独立制片人制度不仅节约了片场制片模式下的高成本,还大大增强了制片人的独立性,给了制片人更多的发挥空间。看过品牌哥之前那期关于好莱坞视频的小伙伴们应该还有印象,好莱坞初期的崛起也离不开以制片人为中心的电影制度变革。可以说,解放制片人,是电影工业崛起不变的诀窍。在嘉禾的变革下,香港电影首次出现监制一职,公司与演员由雇佣关系变为合作关系,由导演、演员组建卫星公司进行合作,如李小龙的“协和”、许冠文的“许氏”,日后洪金宝的“宝禾”、成龙的“威禾”等等,种种突破陈规的创举,无疑都解放了电影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更好的作品不断涌现。

在1970年之前,邵氏是香港电影业毫无疑问的老大哥。而经历了头二十年的兴盛,嘉禾已经远远超越了邵氏集团的高度,缔造了一个真正享誉全球的电影帝国。嘉禾的二十年辉煌也正式开启了百年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从70年代起,它带领香港电影走向多元化、市井化和地道化,反映出了更加多元的影视文化内涵,让香港电影成为华语电影名副其实的先驱。在嘉禾的影响之下,香港的电影产业蒸蒸日上,日渐成熟,电影工业基地也不断扩大规模,逐渐成型,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东方好莱坞”。

但这世上又何尝有金身不败的王者,何尝有长命无绝衰的王朝。90年代,面对众多新兴电影公司的崛起,嘉禾也倍感力不从心。1987年成立的永盛、1996年成立的星辉都对邵氏和嘉禾两大传统电影巨头形成了挑战,尤其是随着周星驰等新一批电影明星的崛起,市场的口味也在逐渐转变,曾经武侠动作片的卖座引起了一系列的跟风,而到了90年代,作品也渐趋良莠不齐,让嘉禾丢失了传统优势。而从整个香港电影业的全局来看,发展也不景气。虽然电影较80年代有长足进步,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电影的又一个高峰也严重冲击了香港的电影市场。《侏罗纪公园》在19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泰坦尼克号》更是在1998年创造了一亿一千万元的票房神话,而相比之下,香港本土电影的票房却难见起色。另外,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盗版电影开始横行,盗版VCD泛滥,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电影公司的收入。而且整个九十年代,随着香港电影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电影人才的流失也十分严重。比如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著名导演,周润发、成龙和杨紫琼等荧幕巨星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无疑也降低了香港本土电影公司的竞争力。在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在《施政报告》中宣布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电影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电影稍有起色,但是随着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的席卷,香港电影业的辉煌似乎已经难以复制,嘉禾电影的昨天也难以再续。

1997年,嘉禾二当家何冠昌去世,对嘉禾与邹文怀的打击也十分巨大。尽管香港电影渐渐重见曙光,但是嘉禾也早已元气大伤,连年亏损,邹文怀也深感回天无力。虽然进入新世纪的邹文怀与中影集团就合拍片事宜签署过相关协议,更带领嘉禾在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市场继续拓展院线,但是在时代的洪流中,邹文怀也难以挽回嘉禾昔日的辉煌。嘉禾最终停止制片,仅以经营影院盈利。2007年底,缔造了嘉禾帝国的邹文怀隐退,将嘉禾转手橙天娱乐,嘉禾就此更名为橙天嘉禾,橙天嘉禾又在2017年被大地影院收购。2018年,邹文怀离世,一段嘉禾传奇也渐渐隐去了光环。

一代有一代的强者,而嘉禾早已用几十年的辉煌书写了一段电影传奇。虽然英雄迟暮,桑榆晚景,但嘉禾的电影神话依然会镌刻在中国的电影记忆之中,令人铭记与回味。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