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帧电影什么时候出现「24帧花絮才是正片36分钟之后才真正开始的电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12更新:2023-05-02 15:44:33

去年此时,《地球最后的夜晚》正在被热烈的讨论,究竟是营销过度还是艺术片有其较高的鉴赏门槛,成为了讨论的焦点,普通观众和迷影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评价分歧。讨论的焦点,一部分集中于导演毕赣延续上部作品《路边野餐》中个人标签式的长镜头——从前作42分钟升级成为60分钟的长镜头到底是艺术表达还是刻意的炫技?很难回答。

但今天,我们并不想要探究这个问题,而是想聊聊商业片与长镜头。

长镜头和商业片

自巴赞以来,长镜头一直与蒙太奇相对,几乎成为电影中展现“完整、真实”的代名词。在电影诞生的第100多个年头,长镜头,即便没有司空见惯,也已经不再是什么惊天之举了。贝拉塔尔凭借《鲸鱼马戏团》、《撒旦的探戈》等片,将长镜头的艺术带上了顶峰;更有《帝国大厦》、《俄罗斯方舟》等极致的一镜到底影片。

虽然银幕上的真实在本质上也是虚构的,但利用长镜头来呈现一个完全虚假、超现实的故事,似乎是一个悖论。长镜头,因其叙事体量有限,拍摄难度较大,通常来讲, 敢于在商业电影中使用长镜头的导演,都是对自己的能力有着充分信心的人。

然而在日本,有一部号称“一镜到底”的电影风靡一时,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是一部“一镜到底丧尸片”。众所周知,丧尸片是典型的商业片,按照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标准来衡量,丧尸片通常都是小成本、B级片、类型片的代名词。甫一开始,我真以为这是“一镜到底”的电影,真正看到的时候才发现,影片只有前36分钟是“一镜到底”的。

36分钟的电影

在电影前36分钟的长镜头中讲述的是一个剧组来到一片传说被诅咒的废弃工厂,拍摄一部丧尸片。在拍摄过程中,丧尸真的出现,导演为了拍摄的真实,将这一过程记录了下来……

这36分钟的一镜到底充满了尴尬和漏洞:首先是男女主角和剧组化妆师一段长达两分钟的不知所措、近似忘词的尴尬表演和停顿,且类似的场景在后面又出现了几次;然后录音师在没有给出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强行要开门出去,门外的丧尸正在游荡;还有一把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女主手中的斧头……当最后女主举着这把斧头对着已经被感染成丧尸的男主一遍又一遍浮夸又做作地喊叫时,尴尬溢出了屏幕。终于,女主杀死了所有人,站在屋顶上,镜头缓缓升起,显现出地面上的神秘符号。字幕滚动,电影结束。

此时作为观众,内心一定是不解而愤怒的,仿佛受骗一般:这到底是怎样的烂片!不过,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一镜到底。但这样的一镜到底,与“完整、真实”毫不相干,充满了虚假和零碎。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前半部分至少是有意义的了:长镜头作为一种符号的所指在此完全消解,使得这段一镜到底中的所有漏洞和不合理之处都有了一种后现代的意味。它还顺便对“恐怖丧尸片”的类型元素进行了解构:无脑美女、惊声尖叫、血浆残肢、神秘诅咒、宗教仪式以及毫不可靠的人性,经过戏谑化的重新拼接,生成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另外,长镜头的利用在本片中的意味不仅于此,在下文对电影后半部分的分析中还要提到。当然,所有这些解读出的意义都难免牵强附会之嫌。而以牺牲观影快感营造出的生硬意义,也未必会被大众所接受。但别忘了,此时电影刚刚进行了36分钟而已。

花絮成为了正片

所以在36分钟的一镜到底段落之后,随着这一段滚动字幕的结束,影片才正式打出片名:“摄影机不要停!”。“一镜到底丧尸片”的结束其实才是这部电影的正式开始,这样的多层结构应该能让此刻让有受骗之感的观众稍微宽心。影片的后半部分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讲述的是“一镜到底丧尸片”的筹备过程,第二段呈现拍摄现场,将“一镜到底丧尸片”中的矛盾与漏洞一一说明。比如男女主角和化妆师的灾难级表演,其实是因为出现了突发状况,为了拖延时间而临场发挥;“录音师”毫无理由地行为也是事出有因……并且这些说明都在第一段中埋下伏笔。在所有这些完成之后,那些矛盾和漏洞都得到了升华。因为面对如此之多的艰难,能一镜到底完成,并且没有穿帮,一些矛盾和漏洞又算得了什么呢?观者至此,已完全将前半部分的不解和愤怒消融,因为一部烂片的诞生,背后同样是剧组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另外衔接上文所言,这后半部分呈现的长镜头运动过程,让人们看到了长镜头是如何达到蒙太奇一样的效果,此时的长镜头成为了一种“反蒙太奇的蒙太奇”,获得了第二层意味。

如果将后半部分的这两个段落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它其实也不过是一部没那么高明的励志片:一位将拍摄当作养家糊口职业的中年导演,早已放弃对电影更高层次意义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迅速、便宜、品质尚可”,这让执着于电影艺术的女儿不屑一顾。在“一镜到底丧尸片”的直播现场,面对一而再再而三妥协也没能解决的各种突发状况,在其他人行将放弃的紧要关头,他内心的执著终于重燃,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他想尽各种办法将这部不可能完成的影片成功拍完。这样的励志故事,好像谈不上新颖和吸引人。影史中赫赫有名的《日以继夜》和《蔑视》,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结构。

「元电影」的电影

一般来说,我们将呈现电影拍摄过程的电影,被称为元电影。利用这样一种元电影的架构,这些影片都巧妙地完成了与电影观众的互动交流,用理性认识取代了单一的感性认同,使影片获得了一种包含电影内外更深层次的意义。《摄影机不要停!》中前后两段影片就是这样一种“玩法”。

但《摄影机不要停!》更进一步的是将影片本身讲述的“电影拍摄过程”所产生的电影,即“一镜到底丧尸片”完整的放在了前半部分呈现出来,与后半部分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有机整体。这使得本来都不算成功的前后两个单独部分,因为这种联结,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恐怖片、长镜头、元电影的各自意义都被消解,一种更加宏大的意义被建构。而当整部《摄影机不要停!》行将结束之时,这部电影的花絮又随着字幕滚动播放,纪录和虚构的边界再一次模糊,电影不再是电影,花絮也不再是花絮。如果将《色情男女》、《日以继夜》等被冠以“元电影”名称的影片解释为“电影中的电影”,那么《摄影机不要停!》应当可以称作“元电影中的元电影”。

《摄影机不要停!》凭借18万的制作成本,取得了近2亿票房的佳绩(皆为人民币)。这样的成功实属意外,但却在情理之中。然而非议并非没有,在中国的电影评论网站上,有人认为:如果把《摄影机不要停!》称为佳作的话,那么以后是不是随便拍一部烂片,再把花絮也剪接到一起,就是一部好电影了呢?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但也绝非无懈可击。其一,正如上文所说,《摄影机不要停!》中无论是前半部分“一镜到底丧尸片”,还是后半部分的电影拍摄过程,都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便是那些矛盾和漏洞也是精心设计的,真正的花絮在电影结束之后,并没有剪接到正片中;其二,假使再按照《摄影机不要停!》的做法拍一部电影,意义何在呢?第二个吃螃蟹的人不会被称作勇士。将影片正文和拍摄过程并置,拼贴,进而生成不同的意义,《摄影机不要停!》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

《摄影机不要停!》既是一部忍过前36分钟就会不住惊叹的电影,他更是写给所有电影人的一封情书——摄影机不要停,奇迹总会发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