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定勋电影中的雨场景在刻画人物和情节上至关重要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68更新:2023-05-03 01:03:41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是日本小说家片山恭一的代表作之一。由小说原作者片山恭一、导演行定勋以及两位编剧坂元裕二和伊藤千寻合力改编为同名电影并于2004年5月8日在日本上映。

该片在2005年第2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上斩获最佳摄影、灯光、女配角等6项大奖,以及最佳导演、美术、剪辑等七项提名。这是一部值得研究的电影,学习如何制作好看电影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研究已有的视觉作品。

小说侧重于朔的大篇幅的回忆,以逝去为重点。而电影里,则将“过去”和“现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力求在对过去的丧失感里,寻找奔向新生的再生之力,更为积极向上,在“爱消逝之无力感”和“爱之激励”的对峙和交错中,凸显真爱的深度和生命的张力。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物语,《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极富感染力,赢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这部爱情电影中有四处雨场景且持续时间长,其中雨场景的作用与《理智与情感》有异有同。

终于暴雨的爱情

女主角病危,男主角带女主角去她最向往的澳大利亚乌鲁鲁——当地土著认为的世界中心,他带她逃出了医院跑到了机场,但由于29号台风所有航班被取消,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影片中用狂风暴雨来表现台风的天气氛围。

一段爱情因暴雨遗憾终了,但又是暴雨使得新的爱情得以延续,使得遗憾得以释怀。台风29号吹袭日本,朔太郎发现未婚妻律子留下一张纸条后离开了家,他在寻找未婚妻的过程中,经过的场景勾起了他高中时的回忆:1986年,少年时的他还有她的初恋女友亚纪。

他们是同班同学,亚纪成绩优秀又是个跑步好手,外表美丽性格活泼阳光,朔太郎总是在远处注视着她。而她对憨憨的朔太郎逐也有好感,主动找他说话,二人一起投稿到电台节目,交换录音日记。

日久生情,两人开始交往,纯纯的爱使他们都倍感幸福。可是好景不长,在一次去梦岛的旅行中,亚纪突然晕倒在地,她患上了白血病。病魔的折磨仍阻止不了两人的交往,他们甚至一起拍了唯美的婚纱照。虽然亚纪竭尽全力的想要活下去,但现实无法逃避。

她的头发慢慢掉光,身体也越来越虚弱。朔太郎决定带亚纪去她一直憧憬着的澳大利亚乌鲁鲁——当地土著认为的世界中心。二人赶到机场,但29号台风使航班无法照常进行,亚纪最终没能飞往乌鲁鲁,倒在了机场冷冰冰的地砖上。

而未婚妻律子就是在亚纪生病期间帮亚纪把录音带带给朔太郎的小姑娘,她因内疚而离家,朔太郎在机场找到了她并让她释怀。最后律子与朔太郎一起到了亚纪生前最想去的世界中心,朔太郎听完亚纪生前录的最后一卷录音带并把亚纪的骨灰洒在了乌鲁鲁的风中。

雨场景片段镜头语言

本片由日本摄影师筱田升担任摄影指导,他于2004年6月22日因肝病逝世,《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筱田升与岩井俊二、相米慎二、和田诚、利重刚等诸多日本导演都有过合作,其中跟岩井俊二的合作最多。

《情书》、《旅梦人》、《燕尾蝶》、《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等都是两人珠联璧合的成果。而行定勋在《情书》、《燕尾蝶》、《四月物语》中担任副导演,与筱田升有一定的交集。

而且在1998年行定勋作为导演与筱田升合作了一部电影《家庭招待会》。行定勋对筱田升的评价非常高:“筱田升就像是太阳,而那些导演就是围绕在他身旁的行星,假如没有了太阳,行星们将失去方向。”

视听手法

影片中的雨场景共四处,每个雨场景笔者根据镜头时长、摄影机运动、景别选取以及镜头内容绘制了相应部分的表格(表格中的镜号为该部分雨影像镜号非电影镜号)。

第一个雨场景从影片14分52秒起到15分46秒止。讲述的内容是朔太郎刚步入回忆,他在高中校长的葬礼上迟到,他到了以后学生代表亚纪上台念文致悼,念了两句突然下起了雨,然后葬礼在雨中实行完毕。

第二个雨场景从影片1小时7分22秒到1小时18分8秒。讲述的是朔太郎听着磁带走进体育馆,回忆浮现,亚纪弹着钢琴外面下起了雨,律子在门口看着朔太郎,然后跑进雨中去了重藏的照相馆。

四个雨场景从影片1小时41分32秒到2小时7分12秒。此处为全片高潮,在回忆中和现实中,29号台风都席卷四国(地名)。从回忆切到现实,都下着大雨。

其内容是朔太郎带着亚纪去澳大利亚乌鲁鲁,但因为台风飞机无法起飞,朔太郎激动地向工作人员呐喊着一定要去,这时亚纪倒在地上,朔太郎冲过去抱起她,朔太郎安慰她下次再去,亚纪哭喊着自己没有时间了然后昏厥过去。

画面叠化到病床上,亚纪录下最后一卷录音带,律子拿过录音带送去给朔太郎,但风雨太大在路上被汽车撞倒,从此落下腿疾。因为事故录音带一直在律子手上,她离家就是想把录音带送给大哥哥,只是到此刻她才知道这个大哥哥就是他的未婚夫朔太郎。

朔太郎与律子在机场相遇,与当年一样因为台风飞机无法起飞。两人交谈消除了内心的疑虑,决定一起去世界中心完成亚纪的遗愿。这部分的运镜风格与前两部分类似,由此不再多做表格分析。

由表格可知雨影像中较多使用的是固定镜头。但与《黄土地》中的呈现固定效果不同。笔者反复拉雨影像中的每一个镜头,发现基本每个镜头都有不明显的缓慢移动。

因为资料有限,无法找到当时拍摄的纪录片、花絮或是采访,所以笔者猜测这种效果应该是脚架上、摇臂上、移动车上的旋钮没有拧死,有意寻求这种轻微的晃动。

这种晃动看似细微,但是当它与剧情、画面、声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能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笔者在反复拉片的过程中,也渐渐被这种轻微的晃动吸引。而且不并不是所有镜头都一样的轻晃,晃动的幅度跟画面的内容息息相关。

比如表2中的第37个镜头,当时朔太郎的情绪很激动,镜头的晃动也相对剧烈。又如第43个镜头内容是照片特写,这个时候晃动就非常微小,不反复看几遍很难察觉到镜头的晃动。除了固定镜头之外剩下就是数量相对不多运动镜头了。

除了几个特殊镜头(律子车祸还有朔太郎奔跑两场戏运镜速度很快),其余运动镜头基本都是缓慢的推拉摇移跟,同时带有晃动。这种缓慢又带有晃动的运镜使得影片中人物的情感细腻逼真,更容易打动人。

色彩与光影

这部电影的回忆与现实两条故事线在画面上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交叉剪辑时使人一目了然当前的时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回忆这条故事线里,场景、人物受光线照射范围大而均匀,画面构成元素总体明亮,以黄色为主要色彩,影调层次亮白细致、反差小。

光质较为柔和,色彩饱和度较高且丰富,在现实这条故事线里,光线呈低调风格,画面较为暗淡。光质相对较硬,且多为蓝色调。与回忆形成的强烈反差暗示了朔太郎对亚纪的死一直无法释怀,一生活在压抑之中。

直到最后朔太郎得到了真正释怀,在现实这条故事线里色调也呈现出了暖色,色彩饱和度也有所提高,但光的硬度没有变化,跟回忆还是有所区分。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雨场景中,光从窗外打进来照到钢琴后的帘子上,因为下雨在窗上不断往下留的雨水,在帘子上形成了流动的光影,而就在这一刻过去的亚纪与现在的朔太郎牵手拥抱,这个流动的光影使得这个梦幻的画面更加美妙。

场景构成指的是电影场景的结构与因素,包含电影动作的时间与空间两大方面。其中时间指的是在时间上展开电影剧情的单元场次,空间指的是可视的形象空间。在这部电影里的雨场景中,不难发现创作者有意将雨作为一个媒介来丰富场景的构成,使得画面更具有美感与动感。

以雨引伞

男主角朔太郎由现实中的奔跑叠化到回忆中的奔跑从而第一次进入回忆。朔太郎跑入灵堂,没过多久亚纪被喊上台念文致悼,此时是亚纪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中。在读稿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亚纪抬头望天,没有丝毫慌张,与身后慌忙避雨的学生们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她与同学在伞下目送校长遗体时,边上的女同学一直擦拭着眼泪,亚纪虽然一脸惆怅但没有落泪。综合这两点可以看出亚纪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性格坚强的人。这为下文她得了白血病之后没有绝望而是坚持与病魔抗争做下了铺垫。

在这个雨场景末尾,学生们都在伞下目送校长的遗体离开,同时有一位老人在远处坚挺的站在雨中凝望。他神情坚定,任雨打湿他的衣衫,直到葬礼结束。此处就设下了一些悬念——他是谁?

他跟过世的校长有什么关系?从而为后面重藏与校长的故事埋下伏笔。在这里雨场景的设计对亚纪的人物性格进行了一定的刻画,同时重藏在雨中登场使得之后的剧情连接流畅自然,有一定的过渡作用。

在这个场景中,一开始没有下雨,中途下雨后,人群慌乱下一个镜头大家手中便有了黑伞。雨使得黑伞这个道具在这个场景出现。不同于中国葬礼的白色调,日本葬礼以黑色调为主,而片中学生的校服为白色,这样雨使得画面中的白色块面积减少,加强了葬礼的氛围。

伞排列成类似斐波那契螺旋线的曲线与笔直的马路形成一组曲直关系。远处的伞与近处的伞明显的明暗变化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同时画面中的黑白节奏分明,场景层次变化多端。

在这个画面里黑伞这个道具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若是没有雨,黑伞也不会出现,此处是以雨为媒介引出了黑伞这个道具从而丰富了场景构成。

雨筑光影

第二个雨场景的内容主要是发生现实之中,朔太郎听着亚纪的录音带边走边回忆来到了体育馆。录音带中的亚纪让朔太郎也走到了钢琴前闭上眼。

随着镜头拉远,亚纪出现在镜头中,切到手的特写,钢琴声起此时窗外也下起了雨。光透过窗打到亚纪手臂上,窗上流动的雨水的影子在亚纪手臂上淌动。此处用光打在玻璃上,将玻璃上流动的雨水投影在人物弹钢琴的手臂上。

一方面交代了此时雨开始下,雨声与钢琴声的融合开启了一种不真实的梦幻氛围,为之后朔太郎产生幻觉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流动的光影使得画面变得惊艳,这个镜头一开始只是一双弹钢琴的手,显得有些粗糙。

雨水的光影加入后画面由暗变亮并且更具动感,动态的画面与动听的钢琴声完美契合。此处尽管没有直接拍雨,但从侧面突出了雨的视听之美。

这种吧雨水的运动轨迹投影到人物或背景上的手法在之后的雨场景中也有出现。这种在电影空间中变化、重复所构成的一种韵律感便是片中雨场景的场景节奏。

接着朔太郎摘下耳机,然而钢琴声还在继续,声音的连续性可能使观众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此时朔太郎已经沉浸在对亚纪的思念中从而产生了幻想。亚纪弹完钢琴走过来牵着朔太郎的手依偎在他怀里。

随后朔太郎就陷入了回忆,在同样的场景,亚纪告知朔太郎她得了白血病发生的对话。然后回到现实朔太郎睁开眼,亚纪也消失了。

雨添动感

第三处雨场景持续时间很长,为现实与过去两个雨场景交叉剪辑,是全片高潮。亚纪最终没能去世界中心是因为台风,律子没把最后的录音带送到朔太郎手上是因为台风,朔太郎也由此一直不肯接受亚纪去世的事实。

所有的起因,所有的冲突,所有的释怀都集中在第三处。而表现台风,导演选择了在这部分全程使用雨景。相同的案例在李安导演的《色戒》中,他也使用雨场景来呼应人物台词中的台风天。

将雨作为背景,或是从窗外透过雨拍摄窗里的人,抑或是直接发生在雨中的事故,都能更好的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同时还保证了时空的连续性。如图12就是从窗外拍摄室内的人物,将雨作为前景。

将窗外的雨景作为背景。镜头中的人物是平静的,但雨水则疯狂的冲刷着玻璃。在画面中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女主角亚纪去世前最终的愿望无法实现就是因为这场台风导致的所有航班取消。

为了使情境更加真实,人物在室内也要尽可能表现室外的暴雨气氛。剧中亚纪和朔太郎都是温柔的人,对于无法去往世界中心的现实,两人都有情绪上的爆发,在大雨的背景下这种情绪得到渲染也显得更加真实。

最后,全程嘈杂的雨声能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强化故事高潮的感染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