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曾和李忆兰「李和曾李忆兰京评佳话神仙眷侣」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37更新:2023-05-03 04:27:48

在演艺圈,夫妻双方从艺且盛名者不足为奇,但在梨园行,自建国前的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从艺,并在戏曲舞台上活跃长达半个多世纪,且夫妻双双并驾齐驱,享誉中外的老艺术家,梨园伉俪并不多见。李和曾、李忆兰就是其中一对。

李和曾(1921--2001)九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一九三九年出科不久,深得四大须生高庆奎器重并收为弟子。李和曾早年参革命,一九四五年到晋冀鲁豫根据地,参加了所属民主剧社。建国初,任新成立的中华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一团副团长,一九五五年中国京剧院成立后,先后任二团团长,副院长等职。长期与梅兰芳、李少春、袁世海等合作演出并多次出访日本及欧州各地。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先后多次到西柏坡为中央领导演出,广受好评。一九四九年他光荣出席了中华文联第一届代表会议。

李忆兰(1925--1992)出身梨园世家,父亲傅崇阳,京剧花脸。母亲大李桂云,著名河北梆子艺术家。妹妹傅忆茹,弟弟傅根岐都是河北梆子演员。李忆兰四、五岁跟母亲唱梆子,六、七岁登台饰演娃娃生,十五岁拜王宝坤为师学习京剧。抗战时期,跟随父母辗转冀鲁豫一带“卖艺”。一九四五年参加了晋冀鲁豫八路军第八分区光明剧社演京剧,一九四八年加入华北平剧院(原延安平剧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李和曾结识、合作演出并结婚。北平解放后,夫妻双双随华北平剧院加入中国京剧院。一九五零年为迎接全国戏曲会演,借调北京评剧团排演《女教师》,一举成功并荣获二等奖。一九五二年,为支持评剧,改行,奉调北京市评剧团。一九五三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一九五五年随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在芬兰召开的世界和平代表大会,并在会上清唱了评剧选段,是较早把评剧传播到世界的评剧演员。一九五六年她曾率团赴山东一带巡演。一九五八年调中国评剧院,拜喜彩莲为师。与新凤霞等并称中国评剧院“五朵金花”。李(忆兰)派创始人。

李和曾是一位早年科班出身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在戏曲老艺术家中实现剧目“三并举”最有成就者之一。他的传统代表剧有《逍遥津》、三斩一碰(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脂粉计》等,新编历史剧《孙安动本》《朱仙镇》《三打祝家庄》《闯王旗》等,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等,剧目繁多,风格各异。

他天生有一副别具一格的高派嗓子,高、宽、厚、亮。但他并不以此为资本,积极致力于艺术的改革创新,他没有门户之见,博采众长。除了主工老师的“高派”戏外,为扩宽戏路,一九六一年又拜周信芳为师,兼学“麟派”。在他身上既有高派高亢激昂,甘甜淋漓的气韵,又有麟派浑厚激越、洒脱奔放的风格。尤其他最具代表的《逍遥津》,一句“父子们在宫院……”脍炙人口的二黄导板,高亢激昂,波澜磅礴。一开口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把汉献帝满腔悲愤哀伤的心情,通过倾诉和演唱技巧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和曾《逍遥津》剧照

李忆兰,中国评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艺术家。她多才多艺,集评剧、京剧、河北梆子、歌曲、话剧、影视为一身,汇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老生为一体。她禀赋聪颖,气质典雅,高高的身材,爽朗的性格,在浓墨的长眉下闪耀着淡淡的温情目光。

李忆兰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戏曲革新家。她醉心于评剧艺术,然而却不墨守成规。她以唱取胜,以新制奇。我特别喜欢她的慢板,其音域宽,韵味浓,情真意切,余境深懊。她的成功在于大胆而巧妙地借鉴和吸取戏曲姊妹唱腔艺术,博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积极和音乐工作者一起,把京剧、梆子等音乐揉进评剧之中。如真假声并用,各种板式的连接;用京剧摇板形成评剧的紧打慢唱板式;用越调唱喇叭牌子;把评剧越调慢三眼、散板等与京剧和梆子的旋律有机融合等尝式,使评剧唱腔更加丰富。

李忆兰喜欢唱歌并有一技长,她把自己的优长发挥到极致。她甚至把民歌旋律揉入评剧。如《红色宣传员》朝鲜姑娘李善子的唱腔就添入了朝鲜的民族音乐,《樱花恋》樱枝的唱腔就吸收了日本民歌《樱花》的音乐元素。最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女声越调唱腔,自具匠心,一贯到底,娓娓动听,自成体系。

李忆兰《无双传》剧照

谈到忆兰老师的唱腔艺术,爱人李和曾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说:“和曾是高庆奎弟子,高派调门高(楼上楼)我很喜欢。”她常常把先生的高腔吸收进来。如,她就把《辕门斩子》一句导板、回龙,揉进《乔迁之喜》中。再如,《无双传》一段流水板之后的甩腔,一般人唱完“流水”就己很吃力了,再拔高难己驾驭。而她就能轻而易举,一口气用真嗓一直唱到e的长音。

行业人士都了解,李忆兰十分讲究口语化,善于用语言规律并注意与情感逻辑完美结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在《高山下的花环》中吴爽唱腔中,表现为使儿子不上前线,在雷军长劝说后那种自责自愧心情时,她以一段成套唱腔作了完美的音乐体现,把吴爽这个人物演绎的出神入化。她在《张羽煮海》中几段经典唱腔中,以气托字,先字后音,字清韵浓,声情并茂。以潇洒飘逸清新之感,是她唱腔艺术之典范。

我曾聆听过李忆兰六十年代后面市的大多唱腔,深感她的声腔艺术独特。其嗓音甜美圆润,高腔激越昂扬似行云,中音清澈俏丽如甘露,低韵浑厚婉转如流水。富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李忆兰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她在多年的唱腔艺术研究和实践中,通过她的演唱技巧所孕育出的最大特质是既行腔简洁,富有内涵,又充满激情。从而,形成了“李派”裹字揉腔,抑扬清新,刚柔相济,以声带情的独特艺术风格。

纵观李忆兰的表演,更有独到之处。她的表演锦心妙手,才情独具。在她上演的近百个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各种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女性人物形象。她戏路广,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她能准确把掌人物思想脉络和情绪变化,把一个个鲜活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

李忆兰作为戏曲人,她的戏曲事业是成功的,又是幸运的。她在中国评剧院乃至评剧界老一代艺术家中排演作品之多,舞台生命力之长,艺术品味之高,个人才艺之突现,广为称道。

一九五七年,她排演了王滨导演的神话故事电影片《画中人》并配唱了该片主题曲。尤其她在电影《党的女儿》中那段富于江西民歌的主题曲,唱的激昂奔放,唱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临危不惧的英豪和气魄,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让剧组感动的是,她拒绝接受报酬。所以,才有了后来厂方特意在片头上将李忆兰的三个字放大,以此奖赏。

李忆兰对艺术精益求精,对弟子更是钟爱有加。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是一位高瞻远睹的学者,她是一位开明的老师,她是一位可亲的慈母。她挑李满园,对学生亲如儿女。据我所知,李忆兰曾先后无私帮助过很多困难学生,有的学生曾长期住在她家,白天黑夜手把手的教,把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在学业上,她教育学生们不要有门户之见,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博众家之长,不要死学我自己。她还常常把自己的学生引荐给其他流派艺术家,让其求得更大发展。这是我在李忆兰身上看到并敬佩的作为一位艺术大家,最难能可贵的高风亮节……

李和曾、李忆兰老师离开我们了,这一对让世人殷殷垂爱,仰慕颇深的梨园伉俪永远谢别了戏曲舞台,但他(她)们一个个舞台形象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精神及平易近人的风范将永远光彩照人,流传千古!

(图文来源于网络,作者为赵顺起,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