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笑存是哪位戏曲家的作品?「话剧哭之笑之一改研讨会专家观点摘编」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08更新:2023-05-03 04:32:59

题材新颖舞美古典,戏剧性还需再增强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剧本》杂志原主编):

八大山人作为联合国十大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之一,具有很高的声誉,并且人物具有戏剧性、传奇性,在中国文化名人当中并不多见。本剧叙述方式新颖,具有说明性、叙述性、解释性,并采用多视角叙述,且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化古典美学风格。全剧的舞台样式到舞美,包括舞台,都极具有中国古典美学写意、自由、灵活,的美学精神,在这个戏里面体现的很充分,跟人物跟题材结合的很紧密。

八大山人的叙述贯穿全剧,登场人物的插叙围绕中心人物而设的做法给剧本创作带来时空跳跃极大的自由,这种自由使得整个戏省了大量的入戏出戏的一些过程,直接进入到关键的时刻。

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本剧略有戏剧性不足的感觉。有的地方应该是泪点、情点或者是笑点,可以略微展开一下。演员的表演,情感力量不够,尤其刻画人物的时候层次感不够丰富,中间有一些台词不准确,念音不够准,虽然问题很小,但是对于滚动资助剧目来说要求就很高。

布景留白暗合传统画技,人物形象仍需丰富

蔡体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对于中国文化的宣传,这个戏很有价值。人物很鲜活,一般来说文人的东西往往比较枯燥,而这个戏通过人物的行动,通过艺术创作,使观众对人物留下了深刻印象。

《哭之笑之》在中西结合的艺术风貌基础上,画面留下了很好的空白,与绘画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追求不谋而合,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布景简单明了。过去在舞台上过分的包装风气盛行,而且一些跟细节无关的形象充斥舞台,舞台上过分的铺张浪费本身是一种艺术创作中的腐败,所以说本剧是符合目前观众的口味,能够走向更基层更便于演出的戏剧。

但绿娘的形象还可以再丰富些,因为舞台上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女角,这样可看性会更强一些。舞台也不能太空,不是说一定要塞满,但是舞台的线条处理上可以做一些变化,舞台板块的色彩处理上也可以做一些微调。

中国绘画很有戏剧性,以后我们可以增加这方面的关注,增加他形象的艺术性,将绘画的艺术性跟我们戏剧的艺术性相结合,使我们的舞台更有生命力,也可以获得群众的赞赏。

古今结合个人风格独特,重点情节还需增加笔墨

郝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从选材来谈,在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历史长河当中,选取有民族特色的题材来进行创作,挖掘我们的文化名人,弘扬我们的文化历史,这个思路绝对是对的。手段、方法、方式、理念有创新,但是根基还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我觉得回过头从积淀当中挖掘素材是特别好的。

个人希望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前提之下,还要有更高的学术追求,除了在美学方面还有包括在导演方式方法上的各种探索尝试,还可以再多元化,还可以再有探索的步子,这是一个简单的期望。

全剧重点还可以再重描,一个是与绿娘的情感重点,强调八大山人对情感的专一,对爱情的苦苦追求。还有一个就是八大山人的艺术追求,包括修地方志,出家然后还俗又入道,最后又半疯半癫搞创作,这几个点是清楚的,但是联系几个点的线从逻辑关系上还是没有铺够。

雅趣灵动文人风格浓厚,群戏还需加强角色个性

寥向红(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全剧在编剧导演舞美演员共同努力下,充满了一种雅趣、风趣,观感完整,灵动。但戏的悲凉感还不足,剧本里有笑,苦笑,先笑后哭,又哭又笑的内容,但是最后呈现出的是哭笑兼而有之然后先哭后笑,或是先笑后哭,这种段落略显不足,导致节奏过于明快流畅。

群戏还需要体现个性,现在有一点雷同,要让演员尽可能找到一切机会让他们的角色个性能够更鲜明。当然还有现在台词语速比较偏快,演员可以清晰说出台词是一个层次,到了第二个层次就应该有丰富的语调变化。

另外绿娘和丑娘用两个演员扮演,带来一种他们肯定不是一个人的感觉,我觉得一个演员扮绿娘和丑娘是最合适的,情感张力会更大一些。这个戏是古装戏,麦的佩戴位置还要斟酌,一个人戴个麦在这总是有点跳戏。后来仓促的换装,那个头套就抢的很不好,我觉得就有点很有损形象。

诗画并重雅趣盎然,化妆运光还需打磨

李法曾(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场面的运用尤其是这些锣鼓十分有趣而合适,舞台美术的设计像国画,很美。昆曲的运用提升了观赏性。这三点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整体,透出了一个字,雅。这里面有很多诗,我很欣赏,一边看戏一边欣赏这些诗有一种满足感,所以我得出结论,看的舒服看的喜欢而且学了知识。

本剧人物塑造上也下了大工夫,尤其是八大山人,演员的表演非常到位。“质朴的表演,准确的理解,人物的内心表达也很准确,用了很多的细节,尤其是大段台词,写的生动,处理的巧妙,念的准确,很有激情。”

现在化妆不够精不够细,而且不讲究,尤其是头套,这样容易跑戏,光的运用也需要细化。诗词念的时候可以再口语化一些,这个演员还需要下点工夫。

可以对剧中画作加一些讲解,包括他的结构,他的色调,用通俗的语言把这个画大致轮廓讲一下,根据人物很自然的讲解出来。还有一个就是对群众演员的意见,现在这个群众演员没有完全融进这个戏里面,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肯定有不同的表现,但是肯定是在整体气氛里面,现在是该乐的时候乐一下,该愤怒的时候愤怒一下,就像大合唱一样,需要改进。

剧本舞台风格充满绘画感,剧本内容还要再丰富

冯俐(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一级编剧):

从剧本上来讲本剧是文人戏风格,像当年的文人画,舞美上也是。与西方话剧相类比,体现出中国画式的二维感。

而戏目前的绘画感强过了戏剧空间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去丰富空间感的表达,包括用画来做舞美主体形象,已经超出戏剧本身,有表现的意味在里面,但是此外作为舞台空间的营造还有再去补充和饱满的空间。

剧本有点过于洗练,可以延展一下。另外演员人物感还可以加强,比如说演这个老年的八大山人的声音现在感觉有点年轻,外部造型上体态上还比较接近,但是声音比较年轻。

现在有些表演我觉得有点像国画语言的枯笔,就是坚决的截然的转折,但实际上这个地方我觉得可以更柔润,更圆满的转。还有就是总体上的把握,自报家门是以演员的方式自报家门,而不是以角色的角度,这点也可以再加以斟酌,

人物命运身世传奇待发掘,剧情安排人物动机还需合史实

颜榴(《国家话剧》杂志主编 ):

希望从剧作上看到八大山人悲怆命运的心灵史,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成就是因为他有一颗伟大的心灵,而这颗伟大心灵的成长发展是需要有多种历史机缘来造就的,为什么中国出了一个八大山人,就是因为他的身世太传奇了。

剧本里面有一个情节很重要,就是他和绿娘、丹娘、丑娘三个女性的关系,根据美术史的记载,他19岁的时候明朝亡了,23岁的时候实际上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死了,这个是美术史的记载,我们戏剧家可以做各种设想,但是从历史事实来看,这是他遁入空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所谓的国破家亡。

八大山人的疯癫有很多的迷还没有解开,给我们提供了通过戏剧破解他的契机。八大山人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装疯,哭也好笑也好,一旦作画的时候他不可能是疯的,他对于画面构图的讲究,他笔墨的运用以及笔墨控制能力都是相当强的,这里从艺术家的角度供创作者来做一个参考。

希望从舞台上能够看到与八大山人水墨画意境风格接近的场景,目前舞台的呈现我还是觉得还是不够简化。从灯光的运用上面,色彩的处理上面,我觉得应该偏近冷色比暖色要多,从整体舞台的视觉风格来讲似乎不是太统一。

从戏剧美学的风格上,八大山人身上佛与道的交融是他的特殊性,也成就了他的艺术,所以需要从舞台整体美学风格上能够感觉到,包括台词等各方面都可以再进行斟酌。

叙述体系完整改编效果出色,情节与主角心理仍需丰富

欧阳逸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

戏剧艺术是流动着的,他是动作的艺术,是不断前进的,而画家的作品是凝固着是凝聚一瞬间的,要把他无数个一瞬间把他变成一个流动着的戏剧艺术,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

舞台叙述体系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能不能更完美是另外一回事,而舞台上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画,都是国画,都是具有着朱耷画风的国画。留白,以前没有这么做过,这么做不仅仅是大胆,还出于对艺术与观众的心里准确把握。

朱耷的命运三个阶段与三个“娘”的出现,还需要做设置,认认真真的设想一下绿娘是怎么认识朱耷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什么,认认真真的去设想朱耷在朱门大院里面,在王府里面是怎么样的热爱艺术,是怎么样的为作品赋予梦想。

无论朱耷的命运多么艰难,朱耷有两个爱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绘画的热爱,这点没有表述清楚,不仅仅是在台上画一幅画,热爱大自然是朱耷成功的根本,还需要继续努力把主人公塑造的更加光彩,更加血肉丰满。

全戏有古典美感,还要把握叙事方式分寸

钟浩(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导演):

本戏有一种古典的美感,有编导对文人的理想和苦恼的思考,这个是特别宝贵的,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历史文化上的名人传奇故事,加上好的舞台样式和叙事方式,这些都是特别好的地方。

但多重叙事方式有时候容易阻碍观赏的流畅度,这个需要分寸,因为恰恰是这种美感带来很多信息量,但是有些地方就会觉得,突然我看到一种形式,一种叙事,又把我从刚要进入的状态给拽出来了,分寸还需要把握的更好。

接下来还需要主动把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传达给观众,还有小偷这条线功能性还需要再延伸,观感在延伸的方面还做的不够。

手法上中西结合古今并取,主题立意还可再凝练

康尔(南京大学艺术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该剧对于打造具有民族风格的话剧是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剧中的台词充满了诗情画意,契合中华美学精神,剧中吸纳了传统戏曲中的许多表演手法,如自报家门,跳进跳出等等。该剧对于现代西方先锋的表现手法也有娴熟的运用,如时空叠加,时空交错,时空穿越等等,应该说这个作品实现了言情叙事表情达意的大自由。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著名化身八大山人的形象,这个过程当中演员功不可没,对于传统文人的傲骨、自信、放浪以及八大山人复杂的酸楚矛盾的内心世界,该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立体的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剧的情节编撰可圈可点之处也挺多,我特别欣赏的一段就是专门写了朱耷去浙江编修临安县志,朱耷这个人的寿命活的很长,取哪些环节作为段落,体现了编剧的智慧。

剧中时不时的会出现江西方言,但方言的出现形式不有机。剧中出现大段费解的诗词,建议做一点精选,并做适当的解释。

本剧还可以再关照现实一些,在主题立意的方面也还可以再挖掘再凝练一下。

审美追求独特具有诗意,主角形象再打磨提升

刘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的一部戏,内容丰富而有厚度。用叙述体现戏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历史上鲜明的画家形象,有个性有情怀感情复杂,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导演手法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转变与提高,在舞台上很流畅的运用叙述体手法把一个戏导的非常的流畅,节奏简洁明快,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有了新的突破。

对人物的塑造,人物情感的表达还不够,人物性格和他的画风是有密切关系的,八大山人的形象在这个戏里过于的冷静,还需要再进行打磨提升。

还有一点就是小偷应该有一个变化,最后一个结尾好好利用一下,这个舞台人物,既然从开始出现时是一个粱上君子,到最后他应该转变,实际上他的转变也可以给今天的观众一个启示。

主角形象体现家国情怀,结尾安排还需斟酌

汪守德(总政艺术局原局长):

本戏很有文化含量,特别是八大山人这个形象塑造的非常的好,他不仅仅是明朝遗老,他的身上还体现了时代洪流中个体面临着王朝更替时候的情怀,这个是我们民族本身固有的东西。

八大山人在重见绿娘的时候,那段戏很难接受,朱耷去重复绿娘过去的一些语言,居然绿娘一点感觉都没有,与之前很难接续。她可能是绿娘,也可能不是绿娘,属于开放性的结尾。这种处理在历史的动荡变迁时期是有可能的,但从我个人观剧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绿娘的话,就觉得情感没有着落。八大山人出家和绿娘的关系,是这部戏特别重要的两个扣子,这样安排给命运增加了可能的变数。

(光明网记者王欣夷采访整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