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青海故事电影天慕观后感「讲好青海故事电影天慕观后」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3更新:2023-05-08 02:17:22

看电影《天慕》,获得的是一份心灵的感动。

这部电影给我的总体感觉,一是基调昂扬,价值取向积极,紧贴时代脉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情地讴歌了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缔造天路的筑路英雄们,堪称一曲英雄的赞歌;二是风格平实质朴,没有大腕明星,没有豪华场景,不雕琢,不说教;三是自然,顺畅,生动,注重情节的演绎和细节的丰富,用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组织起连贯而又曲折的故事。在制造戏剧冲突的基础上,以纪实性的手法,完成对事件的讲述。当观众陪同电影中的人物,走过那一段激情燃烧的筑路岁月之后,会蓦然发现,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是,《天慕》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诸如责任、担当、坚毅、勇敢等,依然是人生的底色。坚守这些价值观念,继承和发扬慕生忠和所有筑路者的筑梦精神,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换言之,慕生忠们的榜样力量、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及其奋斗人生,今天仍然是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影视剧是写人的艺术,影视剧的创作重点就是对人的描摹和刻画。《天慕》塑造了慕生忠、齐天然、巴特尔、拉姆等性格各异的角色群像,剧情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物而展开的,人物的行为举止、忧乐悲欢牵动了观众的情绪,进而引发他们心灵深处的共振、共鸣。作为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慕生忠一直是编导着力塑造的典型。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都不会忘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物资供应的困难,发展建设西藏,巩固西南边防,慕生忠主动请缨,要求带领人马修筑青藏公路;慕生忠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精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原始、落后的铁锨、钢钎、铁锤等工具,硬是在环境艰苦,气候恶劣,地形、地质情况复杂的青藏高原,修成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天路;慕生忠身先士卒,要么是在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同战士们一起抢修道路,要么就是虎虎生风地抡起了12磅的大锤;慕生忠知人善任,大胆启用在解放战争中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少将师长齐天然,让他带人修筑从格尔木到敦煌的公路……观众也一定不会忘记,面对牺牲了的战士,慕生忠那哀戚与痛惜相交织的复杂表情。他不仅深情地向这些战士鞠躬行礼,而且对相关人员再三叮嘱: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遗体,记住他们的姓名、所在连队,把他们送回格尔木,让他们在格尔木的烈士陵园里安息。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慕生忠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部属的关爱,而作为现代文明核心的尊重生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的问题。《天慕》的编导能够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塑造人物,不被某一种特定的理论所束缚,因而在作品中传递出一种与时俱进、发人深思的新的理念。

《天慕》中演员的表演,特别是慕生忠扮演者王挺的表演自然亲切,感觉不到刻意表演的痕迹,这使该片就像平实的生活纪录一样朴实无华。影片对青藏高原辽阔、雄浑、苍凉的自然风光,也有可圈可点的精彩呈现。

影视是遗憾的艺术。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人们往往会发现它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天慕》当然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它有以下几点瑕疵:首先是片名让人有点儿费解。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将“天”和“慕”组合在一起,不免有生造词语之嫌;其次,无论是筑路现场的劳动场面,还是公路修通以后的欢腾景象,都显得不够宏阔、壮观,与当年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再次,青藏公路的修筑,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困窘,是非同寻常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戏剧冲突的营造应该集中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上。将土匪的袭扰掺杂进来,我觉得有点凑戏,它其实无助于戏剧冲突的强化;此外,巴特尔和拉姆之间爱情线的设置,本来是极富匠心也颇有意义的,它十分有利于将筑路的宏大叙事拉回到人物的日常生活,只可惜,他们的爱情戏写得不够充分,与我期待的荡气回肠显然还有距离。

尽管有这样一些不足,但我仍然认为,《天慕》是近年来我省影视创作中的一部力作。《天慕》的创作和生产,是以影视方式讲述青海故事的一次成功实践。格尔木领航数字影业有限公司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样一部为许多人所期待的作品,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

电影《天慕》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讲好青海故事,就要从青海大地上涌现的许许多多故事中,精选出能够体现中国梦、青海精神的好故事,同时要用富有艺术性的手法和群众喜欢的形式讲出来。故事再好,如果讲不好,别人不想听,故事所蕴含的思想就得不到传播,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用新的故事来记录和呈现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以及多姿多彩的群众生活,也需要从《天慕》这样的老故事中汲取营养,振奋精神,使之成为青海改革发展新的动力。

作者:王贵如 来源:青海日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